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20 29
喜欢猫咪可以关注下“老!界世的猫胡说猫”,分享养猫知识、救助故事、种草猫物,带你走进猫的世界!
当你关注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往往就特别容易被放大。随着老胡对流浪猫越来越关注,也就更容易发现一些不太好的苗头。在流浪猫的群体里时不时的就可以看到类似加菲、英短这些品种猫的身影,就在前两天,有猫友私聊老胡,说小区里发现一只加菲,骨瘦如柴,争食也争不过其他的田园猫,希望能有人领养回去喂养,细聊之下发现,这位猫友竟然就住在老胡附近的小区。
有些喜欢猫的朋友会有种奇怪的想法,就是看猫咪身手矫捷,便理所当然的认为猫咪的野外生存能力就会很强。云养猫的时候爱不释手,喜欢的牙痒痒的,可真当自己养上猫之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如此之大,猫咪并不如你想象的那般亲人,或者是喜欢半夜吵闹影响休息,亦或者是因为猫咪拉的粑粑实在是味道太冲, 就是在体验过养猫的感觉后,想放弃了。于是,找个机会将猫咪放在了室外,任其自生自灭,心里想着反正猫咪的生存能力强,饿不死的,还会美名其曰的把自己行为称之为“放归自然”。
纯粹野生的流浪猫,平均寿命也不过3~5年,超过3岁就算是高寿了。而娇生惯养的家养宠物猫,从小就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舒适的条件下,根本就不会捕猎。甚至是面对有好心人喂食的时候,也会因为抢不过其他的流浪猫而饿肚子。
长期以猫粮为食的家猫,从未吃过生肉,很难通过气味来判断食物。在没有任何适应期的过渡,直接被遗弃室外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家猫都会在前半年里因为汽车、缺少食物、误食有害物质以及和同类打斗等各种意外而被大自然淘汰掉。也就是说,被遗弃的家猫,在室外大部分是活不过前半年的。
不要说猫咪会抓老鼠之类的,别说那些憨憨的品种猫了,哪怕是聪慧如田园,也并不是每一只都会抓老鼠的。
动物学家做过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饥饿实验:将一只活鼠放在已经饿了2天的家猫旁边。这些家猫都是从小就与人类生活在一起,没有出过门的。
实验的结果让动物学家很是惊奇:有近七成的家猫不懂得如何捕食老鼠,大部分的猫咪只是很温和的和老鼠一起休息。甚至,当动物学家将食物放到猫咪面前时,看到老鼠过来进食,家猫还会特意的避让开,并没有进行阻止。
这其实和将动物园里的老虎放归自然之前要进行恢复野性训练一样,人工喂养的动物,已经失去了野外生存所必要的野性。
也并不是。如果,从小就是流二代,已经适应了室外的生活,那么流浪的生活对它们来说只要不遭遇意外,都是习以为常的。 一旦当它体会过温暖的家庭生活后,再被遗弃,重新开始流浪,则会很容易因为巨大的生活落差,而患上心理疾病,加上室外的生存环境恶劣,会导致它活不了太长时间。
所以,老胡一直在强调一个重要的养猫原则:养猫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要么不养,要养就请善始善终,不要轻言放弃。实在是没办法了,也请记得为自己曾经的爱猫找到一个新的好人家,而不是所谓的放归自然。
养猫说难也不难,猫咪算是非常省心的宠物了,在日常的相处中,积累了这么多的温馨回忆,当抛弃了它之后,自己心中也会留下深深的伤痕。所以,当心中有不好的念头产生之时,多想想你们相处时的好,也就不会轻易的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了。
大家说说看,你家的猫养了几年了?感情如何呢?
《三十而已》里钟晓芹的金渐层是种什么样的猫咪?
当我们遇到流浪猫时,怎样帮助它们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铲屎官,你知道肥胖对猫咪意味着什么?肥猫们自己愿意减肥吗?
如果觉得有用的话,还请记得点个关注,点个赞哦,感谢!^^
原来,巴尔蒂斯、达利、安迪沃霍尔都是吸猫人士——
可爱的猫咪被大家喜欢,这很正常。但有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猫咪是和老虎、狮子同属于猫科动物,而猫科动物都是食肉类猛兽,那为什么猫咪就成了宠物,而老虎狮子却“本性未改”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猫的进化小史。
喵星人登陆史
大约在6500万年到48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出现过一种名为“细齿兽”的动物。这种动物体型不大,身长约30厘米——也就不到两根笔的长度,但却是隐匿在丛林中非常厉害的捕手。顾名思义,它们的牙齿尖细,四肢有力,爪子上还有弯曲锋利的指甲,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维持平衡……听起来,是不是和今天的猫科动物很像?
根据推测,这种栖息于树上、以捕食鸟类昆虫以及啮齿类小动物为生的食肉兽,很有可能是今天猫科动物的祖先。
直到距今约4000万年时,我们较为熟悉的猫科动物才真正出现;而根据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今天所谓“家猫”的老祖宗,都是13万年前生活在中东地区的利比亚猫。
生活在沙漠的猫。来源/纪录片《炽热阿拉伯》
只 那个时候的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养活自己就够费劲了,更别提往家里领只猫了——在他们眼里,这种动物只能算是抢夺食物的竞争对手。
人类引猫入室的历史,其实满打满算也就在一万年左右。
2004年,考古学家在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的一座墓地中发现了一具猫骨。它的遗骸距离墓主的尸骨只有不到20厘米,可见一猫一人关系非同一般,或许曾长期生活在一起。经过测算,这座墓穴大约建于公元前7500至7000年之间——也就是说,“家猫”的进化史至少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
这个考古发现,直接改变了人类对“家猫”的认知。在此之前,学界公认的养猫先锋,当属古埃及人。
在古埃及,猫长期被视为圣兽:传说黑夜降临时,太阳发出的生命之光会被藏在猫眼里保管;神话中太阳神拉曾经化身为猫,击败了邪恶的巨蟒阿波菲斯;第二王朝时期(公元前2890年),尼罗河三角洲就出现了对猫神贝斯特的崇拜……
贝斯特是标志性的猫脸女人形象。来源/《哆啦A梦》
古埃及人是目前所知最早大规模饲养猫的群体,而随着家养猫的增多,猫神贝斯特也从充满着野性和力量的战争之神,逐渐转变为守护家园、捍卫法老的神祇——当时我们养猫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老鼠偷吃粮食。
因为与神话信仰联系在一起,古埃及人的“猫崇拜”也达到了巅峰:如果有人故意杀害猫将会被判处死刑,即便是出于误杀也需要提供高额赔偿;倘若一只家养的猫意外死亡,那么全家人都要把眉毛剃掉以示哀悼;死去的猫需要送到神庙做成木乃伊安葬,还会随葬供猫嬉戏用的小老鼠和线球;在火灾现场如果看到猫走过,那就意味着猫神在替人减轻灾难,需要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埃及这座“猫神之国”,就这样成为猫在人类世界的第一个根据地。
出于对猫神的珍视,古埃及人还自发形成了“圈地自萌”的规定——不仅要爱护猫,也严禁对外出口猫。有这样一则故事,充分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护猫”属性:
古埃及人已经会用猫捕鼠,隔海相望的希腊还只能依靠猫头鹰来对付鼠害。一次偶然的机会,远航的希腊商人在埃及港口看见了“猫”这种奇怪的动物,在当地听到许多关于猫能捕鼠的奇闻,便立即向国王汇报此事。希腊国王听完一拍大腿,立即命令商人不惜重金把这种神奇的小动物买回来。这个要求很快遭到埃及人的坚决拒绝,为了防止希腊人“偷猫”,他们甚至还建立了有组织的“反间谍网”——在长达好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愣是没能让一只猫从埃及偷运出去。
这就导致,虽然猫已经和埃及人生活在一起很久了;但与此相邻的南欧和北非地区却很少有人听过或见过猫。
随着各国人民的密切交往,被视为圣物的埃及猫还是通过种种渠道传入其他国家;后来的埃及王也开始主动向友好国家“赠”猫,只不过有一些附加条件,即运往国外的猫要严加看护、“赠送”或者说“租借”是有年限的、时间到了就得全须全尾地送回埃及。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斯曾记述了这样一场暴动:因罗马人意外杀害一只埃及猫,暴怒的埃及民众将其杀害,甚至引发骚乱。
渐渐地,一串串猫爪印遍布人类世界:先是向地中海沿岸国家广泛传播,然后向欧洲“扩张”;接着我们发现猫在印度也留下了足迹(目前认为印度河谷是东方最早驯化猫的地区),它的身影出现在一本有关宇宙起源的《摩奴法典》中;再之后,猫进入了国内,进而到了朝鲜和日本……
生物学家认为,猫并不像其他家畜一样过分依赖于人类生存。换句话说,很多猫其实只是“加入”人类生活并分享我们的劳动产品,自身仍然保留着独立生存的本领;一旦两脚兽靠不住、猫必须得自谋生路时,它很可能会重新野化,重启漫游生活并与其他野猫交配。
就像老版《大地惊雷》里提到的:猫不属于任何人,它只不过恰巧与人共处一室罢了。到底是人驯养了猫,还是猫驯养了人,这是个问题。
关于“猫奴”的那些事儿
我们最开始养猫,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实用目的:埃及养猫可以捕鼠、捕蛇;国内人“迎猫”,是“为食其鼠也”,以保护庄稼;猫之所以能传到日本,也是出于保护佛教经书的需要,遣唐使希望猫能够减轻船上的鼠害……
猫抓老鼠。来源/《猫和老鼠》
不过日久生情,人类对猫的感情也慢慢地“变质”了,世界各地开始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猫奴”。
最虔诚的“猫奴”当属埃及人。随着饲养家猫的人越来越多,高高在上的“猫神”走入寻常百姓家。相传,公元前525年的佩鲁斯城之战中,波斯军队一手持武器,一手抱着从街上抓来的猫,就把埃及军队逼得节节败退——看到信仰的神灵在敌人手上痛苦挣扎,那些埃及士兵早就无心恋战了。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之后,古埃及被波斯征服,从此失去了文化上的独立和正统;此后更是被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轮番入主。“为一猫,失一国”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没人会怀疑埃及人对猫不折不扣的热爱。
最疯狂的猫奴其实在泰国。有人说:古埃及只是把猫当做神灵的化身不去伤害,泰国却是真正开创了“人不如猫”先河的国度。泰国有一句俗语:“拥有暹罗猫的人,无不把它当做宝贝来供养。”古时生活在泰国的暹罗猫,会被视为王室转生,经常被打扮得珠光宝气,就连吃饭喝水的碗都恨不得全是金银器。
最体贴的猫奴则隐藏在日本。日本本没有猫,从大唐引进得多了,也便有了。奈良时代,唐猫登陆日本——出于对大唐文化的崇拜,这些猫也得到了360°无死角的悉心照顾。紫式部写于11世纪初的《源氏物语》,充分展现了唐猫在日本宫廷中的“极致享受”:“即便是最不喜欢与人亲近的猫,当发现自己被人用外衣包裹起来放在他的床上,抚摸、喂食、照料得无微不至时,很快就会放弃自己的矜持。”凭借这份体贴,日本人终于得到傲娇猫咪的心。
来源/《夏目友人帐》
真要论花式宠猫,还得看国内。
宠猫第一式,下聘礼。如果穿越回宋朝,想要养只猫,那可得提前备好“彩礼”。这彩礼还有讲究:如果想要别人家生的小猫,那就得给主人送盐,寓意“有缘”(根据习俗不同还会送芝麻、茶叶、大枣等物品);如果想要把野猫带回家,就得给猫妈妈送一串小鱼。接着,选个黄道吉日下聘书,也就是纳猫契,才可以抱得猫猫归。
聘书也不能随意糊弄,上面要写上聘猫的日期、猫咪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以及主人对猫咪的期望,比如好好捉老鼠、不要到处乱跑等等。来源/(清)孙荪意(衔蝉小录》插图
宠猫第二式,起昵称。国内古代的文人骚客,总爱给自己喜欢的事物起点雅号,这个习惯对猫咪也不例外。司马光家的猫,被取名为“虪”(音树,意思是黑虎)——不愧是编出《资治通鉴》的文化人,一般人哪能想到给猫取这么难写的名字呢?相比之下,诗人陆游给猫取得名字更好懂一些,他家养了两只猫,一只叫“粉鼻”,一只叫“雪儿”,听起来就十分惹人怜爱。
宠猫第三式,写情书。从古至今,中华田园猫收到的各类情书可太多了。司马光是有史以来第一位给猫写传记的人,他笔下的“虪”从不吃独食,还非常有爱心,为了保护小猫不惜和狗拼死搏斗,简直是正义的化身。陆游则动不动咏猫,一会给猫诉衷肠:外面刮风下雨,还好家里有你(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一会给猫致歉,忏悔道:你帮我护书守家,我却不能给你良好的物质条件(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除了他们以外,还有写致谢信给猫、感激其“四壁常令鼠空空”的黄庭坚;给去世猫儿举办水葬、写下悼念诗“今朝五白死,祭与饭与鱼”的梅尧臣;为猫的可爱所折服、宣布“猫的可爱是群众意见”的丰子恺……
丰子恺所画的小猫。来源/好看视频截图
宠猫第四式,完善护理。在宋末元初的笔记《武林旧事》中明确记载,当时不止有上门做猫窝的“窝猫匠”,还有“猫鱼、卖猫儿、改猫犬”等种种猫行当,能够给猫定制住所、提供特制食物和特别护理(甚至包括美容),和现代没有太大的差别。
要是被皇家收养,甚至还会影响官场。猫咪“权势最盛”时期还是在明代:嘉靖时期,一只狮子猫去世,皇帝安排金棺下葬,并下谕旨要官员写文给它超度,写得好的人因此加官进爵;万历年间,凡后妃各宫饲养的猫,几乎都有职衔,“牝者曰某丫头,牡者曰某小厮,若已骟者(指去过势)则呼曰某老爹,至进而有名封,直谓之某管事”;天启皇帝朱由校更是嗜猫成癖,宫廷里养的猫,随便抓一只可能就是“鸣玉侯”“铁衣将军”或者“金眼都尉”,一不小心可能还“位列仙班”,被唤作“雪氅仙官”“丹霞子”或是“鼾灯佛”“玉佛奴”等等。
如此说来,“铲屎官”的存在也算是国内的一种文化传统了;谁看了能不叹一句:实在是太会了!
一场著名的无猫之灾
猫的地位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那么稳固;在欧洲,猫曾经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这段历史,不仅对于猫而言是黑暗的,对于当时的欧洲民众而言也苦不堪言。
中世纪时期,欧洲曾开展过大规模的猎巫行动,短短几十年间,导致超过6万名妇女被处决。这些受害者被描绘成崇拜魔鬼的异端,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只是不善与人交往。她们独自生活,唯一的伴侣就是宠物猫——但恨屋及乌,这些猫也因此被迷信的人群视为“女巫的宠物”,是邪恶与不祥的象征。
对猫的负面认知逐渐演变成一场持续约三个世纪的残酷迫害:在1410年的比利时伊普尔的城市编年史中,已经有了扔猫的记载,我们坚信猫会代替魔鬼行动,并普遍接受了这种对猫的残忍行为;15世纪末期,罗马天主教教皇英诺森八世颁布了一项法令,向民众传递了官方对猫的仇恨,他要求在“女巫”被烧死时,她的宠物猫(如果有的话)也必须陪葬;当这种厌猫情绪不断蔓延,一些偏激的人开始把所有的猫都视作“女巫”的宠物,甚至诬陷养猫者全是巫师,家猫的数量不断下降,那些被弃养、在街头流浪的猫遭到围捕……
成千上万的猫被刺死、烧死、摔死甚至活埋,甚至在黑死病暴发初期,我们还要把这场可怕的灾难归咎于猫,愤怒地扑杀了更多的猫—— 他们不知道,真正携带病菌的是老鼠。随着天敌被人为、大量地消灭,欧洲的鼠患变得猖獗,反而加剧了黑死病的扩散,最终导致约三分之一的欧洲人被夺走生命。
当我们意识到猫的重要性之后,它的地位才有所恢复。但一直到17世纪,欧洲人才真正克服了对猫的厌恶和恐惧。
1697年,《穿靴子的猫》首版出版,在夏尔·佩罗的笔下,猫的形象重又变得生机勃勃、愉快活泼;1727年,法国国王的史官弗朗索瓦出版了著作《猫》,其样书至今仍保存在巴黎阿斯纳图书馆中;1845年,世界上第一套关于猫的完整解剖学著作在欧洲问世,我们开始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客观看待猫这种生物;1869年,著名作家、现实主义文学领军人物尚弗勒里写作了《猫:历史、习性、观察、逸事》,介绍了关于猫的奇闻趣事,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此后,关于猫的书越来越多,我们逐渐接受了猫的可爱与无害。
当偏见消失后,猫又重新成为了我们信任的亲密伙伴。来源/《穿靴子的猫》
19世纪末,欧洲刮起了一股家畜竞赛旋风:1871年的英国伦敦水晶宫,就曾举办过欧洲第一个猫展,被猫俘获的英国民众在16年后建立了国家爱猫者俱乐部。此后,法国、比利时等国也相继举办了猫展,“欧洲猫”不断发展壮大。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登记在册的家猫有600万只(每7~8个人中就有一个养猫),英国有430万只,西德有270万只……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猫都生活在城市,成为陪伴我们左右的心爱宠物。
欧洲早已重新迎来了猫的时代,不少国家还制定了专属于猫的节日——曾经延续了很长时间“扔猫”习俗的比利时,也把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猫节。从受喜爱到被迫害,再到重新获得认可,这段曲折历史证明:“猫奴”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喵星人为了“占领”地球,已经很努力了。
欢迎进入猫次元
从引猫入室,到吸猫若渴,人类与猫的交往已经有了近万年的历史。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下的猫文化已经走到了线上:不管你养不养猫,网上都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猫片,“猫病”也趁机大规模扩散开来,所谓的“猫次元”已经到来。
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国内吸猫现象研究报告》,网络用户的晒猫热情日益高涨。以YouTube为例,到2017年,在该网站上传的猫片总数已有近9000万条,至今仍在飞速增长。随着影响力的增强,猫也不仅仅是作为人类的伴宠存在,而是一直在同化人类。
猫的文学出版物增多。来源/腾讯研究院:《猫次元:国内吸猫现象研究报告》
针对这种现象,还有媒体提出了“猫型社会”的概念:在这种社会里,“活成猫样”成了一种调侃式追求,我们变得更加宅,但也更加向往自由。至于为什么“吸猫”者众,而“吸狗”者相对较少,“吸鸡、鸭、猪”者稀,或许是因为猫咪的聪明、懒散和干净,更能满足我们的征服欲以及对减压、治愈的需求吧。
就像聂鲁达所说:“动物本来都不完美,长长的尾巴,耷拉着脑袋。一点一点,它们进化变成了风景,把许多东西归于自己,美丽、优雅……而猫,只有猫,一出现就完美而且高傲,从诞生时起就毫无瑕疵,独来独往,并知道自己要什么。”
来源/《罗小黑战记》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