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百科

宠物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宠物百科 >

揭秘冰墩墩、雪容融背后的故事 奔跑的花棉袄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34 42


揭秘冰墩墩、雪容融背后的故事

“这只熊猫与众不同”

在吉祥物评审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这就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创意来源。这一作品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2018年10月10日,冬奥组委宣讲团来到广州美院进行宣讲。虽然那时距离征集截止日期已经很近,广州美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当即表示,要举全校之力做好设计的征集工作。他们第一时间组建了吉祥物设计团队,并按时提交了设计作品。

在初评和复评之后,2019年1月20日,北京冬奥组委主席办公会议从10组吉祥物入选设计方案类别中,研究确定了深化修改类别。 冰糖葫芦方案位列其中。

1月25日,冬奥组委遴选了10名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正式组建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组,为每一组设计团队都提供指导建议。同一天,冬奥组委正式向广州美院设计团队发出邀请,要求团队对自己的入围作品进行修改。

短暂开心过后,设计团队迎来的是长达7个月的漫长且高压的修改过程。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他们进行的大大小小修改不计其数,草图上万张,相关文件累计超过100G。

按照冬奥组委的要求,广州美院设计团队需要在年初九递交围绕这件作品的第一轮修改方案,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春节假期“泡汤”了。但大家没有怨言,正月初三早上八点半,全体成员准时出现在广美昌岗校区综合设计楼705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也成为接下来7个月,设计团队的主阵地。

冰糖葫芦的创意正是出自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之手,他说冰糖葫芦是他儿时对北京的记忆,而且糖葫芦外表的“冰壳”也与冰雪运动“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设计团队在元宵节前一天交出了第二份修改方案。经过短暂但又漫长的10天等待,新的修改意见是保留冰壳的创意,尝试围绕其他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广美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许多尝试,有鹿、虎、兔子,考虑到冬奥会正值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等。

出于保密需要,每次递交修改方案,都需要团队成员从广州“人肉快递”到北京冬奥组委,有的成员往返北京近20次,有时为了提升效率,还要当天往返。广美设计团队负责人、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笑言,这7个月来京的次数已经超过他整个上半生来京的次数。

整个3月和4月,广美设计团队对吉祥物形象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动作比例、装饰纹样、五官细节、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进行反复修改。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评委会主席蒋效愚解释说,选择动物作为吉祥物是冬奥会一个通行的做法,但选择在各种大型活动都担当过吉祥物的熊猫,相当于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选择熊猫确实有出人意料的感觉,但细想又在情理当中。”

“你设计的熊猫要与以往不同,而且还要与冬奥会相匹配。”蒋效愚说,“虽然是个难题,但只要我们有创新,就会有独特魅力。因为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国内本土的珍稀动物。国际上看到熊猫,就知道它代表国内,不用任何语言解释都会被认同。”

从设计内行角度来讲,做熊猫则是把双刃剑,因为用熊猫的太多了,如何做出一个易于传播、可爱的、非传统的熊猫?

为此,广美设计团队专门成立一个资料组,把能收集到的熊猫全部收集,每天都去比对分析,无论是在冬奥组委办公室,还是广美工作间,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熊猫。

“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老觉得这吉祥物少点什么东西,虽然有冰晶外壳,跟冰有直接关系,但怎么就和冬奥会密切联系在一起,怎么就说它是冬奥会吉祥物,不是别的活动的吉祥物呢?”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林存真指出了当时遭遇的困境。

4月30日,广美设计团队又一次进驻冬奥组委。“那天大家一起探讨,突然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把‘冰丝带’融进去?”林存真说,这一下“点醒”了大家,当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一下有了未来感、科技感,又是“冰丝带”,又有冰晶外壳,而且是国内国宝,全球人都爱的动物,这样马上定位就很清晰了。

围绕冰晶外壳和流动线条带来的速度感,设计团队又把代表互联网时代的5G概念加入 把熊猫头部装饰的彩色光环打造成可以赋能的能量环,让“宇航熊猫”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

“(加入‘冰丝带’之后)效果特别炫,跟之前完全不同,所以那是一个大突破,‘宇航熊猫’抛开了之前所有(熊猫)的内容和特色。那个时候,我们感觉要天亮了!”刘平云激动地说。

突破瓶颈之后,团队朝着比较精确的方向进行小细节修改。在熊猫的掌心,为了表达爱心、和平的理念,他们画了一个心形图案。 还借鉴了入围十强的中小学生作品中关于雪板图形的灵感,在熊猫的背后,连接两个胳膊的黑色图案,形成了一个雪板的图形。

5月,北京冬奥组委召开主席办公会议,听取吉祥物修改方案、社会评议情况以及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意见情况汇报。会议研究确定了4组候选方案。

随着冰壳熊猫的方案逐渐完善,起名字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外国人、小孩子都帮我们起名字,还有文学作者、艺术家等等,我们收到了几百个名字,在这几百个名字中来挑选适合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的名字,其实是很难的工作。”林存真说,要让国内人和外国人读起来都顺口、能理解,理念还要好,更重要的是过得了商标查重。

冰壳熊猫的最初创意来自冰糖葫芦,“其实冰糖葫芦原来也叫糖墩儿,‘墩儿’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有一种北方冬天的特点,也特别亲切,像邻家小孩一样特别健康、活泼、可爱。”林存真说,“一有这想法以后,马上去网上查,结果没有重复的。后来又发现,南方人和外国人很难读出‘墩儿’,后来我们就改成了冰墩墩,也过了查重。”

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

“灯笼创意源自对年味儿的记忆”

与冰墩墩不同的是,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灯笼造型,一开始就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创意。这源于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姜宇帆对家乡年味儿的印象。

这位小姑娘的家在位于小兴安岭深处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每逢过年,这座小县城都会被浓浓的节日氛围包裹,街巷楼宇间,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是最常见的景象。“我最开始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设计了麋鹿形象,但截稿前三天,(产品设计专业)冯犇湲老师发现同学提交的作品多是以麋鹿为主,于是让我临时更换方案、重新设计,最后想出了国内结和红灯笼的创意。”姜宇帆说,“这两个形象特别能代表国内传统文化,也传递出喜庆的寓意。”

在评审时,国内结和红灯笼的创意入围前十,被确定继续深化修改。当知道学校有作品进入前十之后,吉林艺术学院校长郭春方十分感慨。2018年9月21日冬奥组委来校宣讲之后,他迅速组织开展设计工作, 努力得到了回报,很欣慰。但专家们给的意见是“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也就意味着,除了保留“灯笼”这一角色属性外,整体形象设计都要从零开始。

同样出于保密需要,设计团队将位于学校校园后侧居民区中的一间吉艺专家公寓作为工作室,这间100多平方米的公寓,见证了冬残奥会吉祥物诞生的全过程。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吴轶博说,在前期修改阶段,她每周都要来冬奥组委提交修改方案,在方案“深加工”的7个多月里,她从长春往返北京的次数多达30多次,从首都机场到首钢的“两点一线”成了她对北京的最深印象。

吉艺设计团队面临的任务除了为灯笼形象加入多样化属性,将其拟人化,赋予其生命,还要将其与奥运结合,这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于是,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金巍特意买了个灯笼挂在工作室,让团队成员每天观察,每天琢磨。与此所有团队成员把冬奥组委的宣讲录像看了一遍又一遍,还上网查询,“恶补”奥运及相关知识,感悟和寻找奥运文化与国内文化的融合点。“这对我们是一个宝贵经验。”金巍说。

2月下旬,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组经讨论研究决定,取消国内结的进一步修改,让团队主攻灯笼形象的完善设计。到4月初,灯笼形象已基本确定,吉艺设计团队需要递交完整的文化阐释方案。

“这个阶段也是团队最迷茫和煎熬的阶段。”郭春方说, “一开始是将吉祥物的属性与鹿结合,我们尝试过加鹿角、红鼻头,但是一方面形象要做得漂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文化阐释,大概有近1个月的时间,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感觉路走不通了。”

设计团队每天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否定之间徘徊,就在这一胶着阶段,修改专家组感受到了团队的迷茫,并及时地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在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鹿的属性被放弃,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与冬奥相连的如意(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又名“雪如意”)等元素出现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设计会有灵感闪现的刹那,但更多的是反复修改完善。雪容融面部的雪块勾勒出它的脸庞,为了最真实的效果,设计团队在冬天专门往墙上随意扔了许多雪堆,之后再把墙上的形态具象化;而为了展现雪容融红红的脸庞、弯弯的嘴角,团队也做了许多微调。

6月15日,吉艺设计团队收到了冬奥组委制作模型的新任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决定自行完成模型制作。于是,100多平米的工作室又变成了临时模型加工厂,3平米的阳台被改装成喷漆房,团队成员开始学习新本领,分别进行建模、抽壳、3D打印、打磨、喷漆等工作,每个人都身兼多职。

接下来的7、8月,团队在冬奥组委专家组的指导下,又完成了表情包、运动形态、冬奥景观应用设计等诸多工作。“团队在修改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后期应用,尽可能多的增加应用的延展性,比如道路两旁和广告牌的展示效果,还有衍生品的效果,像台灯、手表等等,都在我们考虑范畴。”吴轶博说,“灯笼本身是可以发光的,可以带来温暖、传递力量,这和冬残奥会的理念非常契合。”

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副院长矫强被团队成员昵称为哆啦A梦,虽然外表憨厚粗犷,但笔触却非常细腻,凡是有创意,他总能迅速勾勒出草图供大家讨论。

矫强的孩子无人照看,他将女儿带到项目组度过了寒暑假。林存真回忆说:“有一次看到雪容融抱着雪人的表情包设计,非常可爱,后来才知道是大矫老师(矫强)做的,这与他本人的形象形成了反差萌,而大矫老师则说,在创作这个的时候,他想的是自己的女儿。”

在给这件作品起名时,考虑到与冰墩墩对仗,采用了“雪”字对“冰”字,有“瑞雪兆丰年”之意,而灯笼给人以暖融融的感觉,为了体现包容和交流,采用了“容”和“融”字。

冰墩墩、雪容融

“吉祥物征集是一次重要的奥林匹克教育”

9月17日晚,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揭开面纱,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办又迎来了一个里程碑时刻。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韩子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向世界展示的是新时代国内的形象、发展成果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表达了国内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和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热切期盼。

据了解,国内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是本次吉祥物征集的一大亮点,征集排名前十位的作品中,还有一件是来自一名小学生的设计。韩子荣认为,吉祥物的征集过程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情况,了解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了奥林匹克在国内传播和推广。

以吉祥物征集为契机,北京冬奥组委和教育部共同主办了我心目中的吉祥物征集活动,全国有超过4.5万所中小学参与 有1500多万中小学生创作了作品。“孩子们通过画吉祥物了解了很多冬奥知识,了解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说这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内容。”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奔跑的花棉袄

新华社长春7月3日电 2023年5月21日,是个发音里听着有些浪漫的日子,长春马拉松在这一天举行。

这样的日子里,参赛的选手中不乏热爱健身的情侣,他们成双成对地出发,更凸显出赛道上独自奔跑的奚占玉。后者将近70岁,身材削瘦,头上戴着的兔耳朵是这次马拉松比赛中“兔子”选手的标配,并不奇怪。但他身上略见破旧又过于贴身的那件花棉袄,在这个5月下旬的天气里格外显眼。

奚占玉早已习惯了周围我们打量的目光,穿着这件花棉袄,他已经跑过很多地方的很多条赛道。跑步,是他一生最热爱的运动,而这件经历了四十载风雨的花棉袄,则象征着他不曾忘怀的妻子和爱情。

奚占玉在2023长春马拉松比赛中

而早在套上这件花棉袄之前的日子里,用这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莽卡乡塔库村的满族农民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个“爱显摆”的人。而他的“显摆”,就是用体育来展示自我,带动乡亲们。

在1988年,奚占玉承包了村里的防护林,林子长得好,没有人盗伐,他为了答谢附近村民的配合与帮助,而且考虑到村里农闲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扯东家唠西家”的现实,决定在村子里自己出钱办一场农民运动会。

“显摆”归“显摆”,张罗一场运动会毕竟是件大事,何况家里还欠着700块外债,要是开运动会,还得再借300块。怀着忐忑的心情,奚占玉去征求媳妇夏树云的意见,“她要不同意我也不能办”,夏树云只说了两个字“办吧”,就这样,村里的第一届运动会办了起来。

奚占玉带领附近热爱跑步的乡亲们在田间跑步

奚占玉对运动的热情由来已久,在上学的时候,他就爱跑步,甚至一度因为喜欢运动耽误了学习。毕业开始种地之后,也没少订体育杂志,出门看比赛,一度被相亲对象们的家庭认为这个人“不踏实”。但相亲过后,夏树云对他的印象很好,她觉得农民喜欢体育没有什么不好的,都是正当的爱好。两个人在一起之后,她也依然很支持他的爱好。

运动会举办了不止一届,尽管简陋,却项目丰富,甚至还留有影像资料。在画面里,原本需要在开幕仪式上讲话的夏树云举着话筒,说了一句“在全国人民庆祝……”之后,就腼腆地一笑,弯着腰躲在了奚占玉背后,奚占玉接过爱人的话筒,宣布当年的比赛开始。

虽然腼腆,但夏树云和奚占玉一样,大事面前拿得定主意。1998年,松花江发大水,莽卡乡大坝漏水,但外边的砂石运不进来。当时,奚占玉家的新房刚刚填好地基,奚占玉想把地基里的砂石挖出来去填坝,夏树云说:“公家的事是大事。”新房的地基没了,但大坝这边的田地保住了,奚占玉也被评为“抗洪突击手”。

图为2008年奚占玉跑到安徽时所拍的照片(翻拍)

对于奚占玉,夏树云一直支持并包容,即使是2007年,奚占玉决定用一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用奔跑的方式迎接北京奥运会时,她也同意了丈夫的想法。

奚占玉的理由也很简单,两个人结婚的时候他想,这一辈子日子过成啥样儿呢,“有粮吃、有衣裳穿、有房住、有柴火烧、一年能吃上十顿大米饭”,但2007年的时候,日子就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国家有粮食补贴,有合作医疗,祖国强大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出去跑步能表达我们农民对祖国的这个心意,宣传奥运精神,迎接北京奥运会。”

那一年,奚占玉用双脚跑过了16个省市,1.2万公里,而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是夏树云在操持。2008年8月9日,奚占玉回到家乡,夏树云握着他的手摸了又摸,看了又看,脸上在笑,也流着泪。

奚占玉家中窗台上夏树云的照片

2015年,夏树云确诊肺癌,一年后去世。奚占玉有一张夏树云站在家门前的照片,摆在家里的窗台上,相框里的夏树云还带着笑,眼泪全都在奚占玉的脸上。

又一年过去,奚占玉在长春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左肺长了一个肿瘤。他最开始想,算了,跟着老伴去吧,就没接受手术的提议。回家看看她的照片,又觉得仿佛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于是想着看能不能用每天跑步的方式改善改善身体。

在那之后,松花江边每天都会出现一个瘦削的身影,不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奚占玉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止,时间的流逝与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中和巨大的悲伤,但很难消解长久的思念。

奚占玉在家中缝补夏树云的花棉袄

夏树云有一件红色的棉袄,上面绣着花朵的图案,因为家庭条件有限,这件花棉袄穿了洗洗了穿,夏树云穿了三十年。看着这件花棉袄,奚占玉有了一个想法。

“原来跑马拉松是我一个人在跑,现在我要穿它,就等于我们两个人在跑。”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奚占玉穿着花棉袄,出现在一个又一个赛道上,尽管常常引得众人侧目,甚至被怀疑精神有问题,他也一直坚持。出汗的时候,他就把衣服拿在手里,回来洗干净再放进柜子,要参赛的时候,就从柜子里拿出来放进书包,背着它前往下一个赛场。

奚占玉在夏树云的坟前

夏树云的墓就在松花江边的田野里,出发之前,奚占玉常常会再去看一看。

“树云,来给你送钱来了啊。”

蹲在夏树云的坟前,奚占玉往火里添着黄纸钱。

“明天去长春跑马拉松了。带着你去。让你也看看跑马拉松那种气氛。”

“以前是我自己跑。以后我每次去跑马拉松都带着你跑。”

“给我加油啊。跑出好成绩,加油助威。”

郊野的风吹过,墓上的纱花簌簌作响。

奚占玉出发前往长春参加比赛

跑到 奚占玉已经跑过了几十个赛事,而关于未来,他还有更宏大的目标。“今年就跑家跟前这些地方,家里头养的鸡鸭鹅,还有蜜蜂,我准备把这些东西都卖了,我要打算跑国内的另一半,我带着我媳妇的棉袄,也让她看看祖国各地的新面貌。”

人生前一大半的奔跑时,她在家里等他;而最后这几步,他要带着她一起。

出品人:余孝忠 翟伟

制片人:周杰 褚晓亮

监制:树文

导演:王楚捷

统筹:李典 郑直

摄像:田光雨 魏蒙

剪辑:梅杰 孔大石

旁白:郑直

文字记者:郑直 树文 李典 田光雨 王楚捷 魏蒙

摄影:颜麟蕴 张楠 郑直

出品单位:新华社体育部 新华社吉林分社

后期制作

长沙回响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