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40 31
影视剧《长安十二。界世物宠时辰》全方位地真实再现了大唐生活场景,无论是妇女服饰和装扮,宫廷礼节,还是女性社交风潮都演绎的惟妙惟肖,剧中竟然出现一种十分罕见而又昂贵的犬种,细犬;现在这种纯血统细犬,据说全世界已经剩下不到十只了,可见珍贵无比。细犬是我国最古老的狩猎犬种,自古以来就和我国古代人民一起狩猎,这种犬,身体细长,呈流线型非常善于奔跑,对主人无比忠诚,嗅觉灵敏,记忆力好,可以用来追逐狩猎野兔,也可以看家护院,也可以当宠物饲养。本篇文章借着细犬这个话题,我们一起去探索大唐时期宠物世界。
唐朝的宠物根据功能性可分为游戏性,观赏性,休闲性,表演性,以及宗教的特殊崇拜性。民间的游戏性主要为斗鸡、斗蟋蟀、斗蚂蚁等,表演性有舞狮、犀牛、舞马等,休闲性主要有养猫、养狗、养鹦鹉等,休闲性有观赏鱼类,艳丽的珍禽等等,宗教的特殊崇拜性,有四灵神兽、祥瑞鸟兽,佛教尊崇的菩萨坐骑,以及道教思想象征长寿的白鹤等等,不胜枚举。
《东城老父传》记载“上之好之,民风尤甚,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弄假鸡”
唐朝初期,斗鸡就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期更是达到了最高峰,无论是皇室贵族、文人士大夫、还是街井市民都喜爱斗鸡,甚至女性也参与 由此可见,斗鸡作为宠物在唐朝的盛行,唐代礼教束缚的减弱直接导致社会风气的开放。
《酉阳杂俎》记载,“有二小女常戏钓溪中,未尝有获”“水面文鱼作队行,宫女齐来池畔看”
由以上资料可知,无论是皇宫还是在民间,观赏性的鱼和垂钓都非常普遍,也是女子喜爱的娱乐活动。
《新唐书》记载,高昌国曾献狗,被称之为拂菻狗,也称为猧子,因其身材矮小,性情温顺,深受唐代妇女喜欢,杨贵妃就曾有一只康国猧子,唐玄宗与亲王下棋的时候,贺怀智弹奏琵琶助兴,杨贵妃这抱着这小狗在旁边观棋,当唐玄宗下棋要输了的时候,猧子乃上局,搅乱棋局,皇帝大悦。
在《弈棋仕女图》中,两个贵族儿童,也将小狗当作宠物,右侧的儿童用手牵着一只小狗,左侧的儿童将小狗抱在怀中,他们与小狗嬉戏玩耍,由此可见,在唐朝宠物深受各种人群的喜爱。
鹦鹉聪明颖慧,会说人语,深受唐人喜爱,唐诗中就有许多唐人妇女调教鹦鹉的诗作,白居易《邻女》“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奏”等等,深受唐朝女子喜爱,当鹦鹉去世后,宫中贵妃还为其立鹦鹉冢的情况。
唐宪宗出行时,以鹰犬相随,此鹰犬并不是狩猎用的,只是作为宠物带在身边,与自己形影不离。唐昭宗将猴子当作宠物,此猴颇为驯伏,被唐昭宗命名为“孙供奉”,和他一同起居,形影不离。
唐代人还喜欢饲养观赏性鱼类,点缀家居生活,我们专门捞取色彩艳丽的金色鲫鱼来饲养,唐玄宗就曾将洞庭湖鲫鱼放养在长安城的景龙池中,还曾将鲫鱼送给安禄山几条, 唐朝女子喜欢的宠物还有蝴蝶、蝉、蟋蟀等动物,这些宠物也是宫中女子娱乐的主要项目。
唐朝饲养宠物之风盛行,宠物种类多种多样,既有观赏的鱼类,也有用于嬉戏蝴蝶,蟋蟀,蝉等种类,既有珍禽鸟类,又有犀牛,狮子等猛兽,很多珍禽异兽并不是出产于中原地区,那么这些珍禽异兽的宠物都从哪里来的呢?
唐代宫廷宠物的来源十分广泛,有私人进献,地方进贡,藩属国朝宫,以及通过民间私人购买等多种方式获得。
地方土贡,唐律规定,地方州府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土特产,且对其价值有明确规定,《新唐书》“其价视绢之上下,无过五十匹。”这些土特产先由官府指定,由朝集使送入京师,在由太府寺丞进行再分配,土贡品种类包括鹦鹉、犬马、龟鳖、孔雀等奇禽异兽,唐代域内的土贡品以飞禽为主,大型兽类动物较少。
《新唐书》记载“岭南献白鹦鹉”“安南都护府土贡,孔雀,犀角,鹦鹉。”“罗州招义郡土贡为,银,孔雀,鹦鹉”“太原进献异种马”“濮阳郡土贡犬。”
私人进献,指唐朝地方长官、节度使根据统治者需要,以个人名义进献的物品,在唐朝初年,统治者厉行节俭,曾发布诏书禁止进献鹰犬等珍禽异兽。
《新唐书》记载,唐高祖下诏“禁献诸儒短节,小马庳牛,异兽奇禽”等无用之物,“异物、名马、鹰犬,非有诏不献”。
但是这种厉行节约的风气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各级官吏为了献媚皇帝,投其所好,纷纷进献鹰鹘犬马,武则天时,被进献一双秦吉鸟;天宝年间,安禄山每月进奉驼马,鹰犬;天宝年之后各地方州长、节度使进献珍玩,名马不计其数,每逢皇帝生日,进献物品祝寿已经成为定制,有献毛龟,白鹿,白雀,犬马、鹰鹞、犀牛等等。
唐朝帝王出于对珍禽异兽的喜爱,也会派人去地方征购,甚至在珍禽异兽产区设置了“捕鹞人”“采捕人”等专职人员,捕捉珍禽异兽,年年岁贡。
邻邦朝贡,唐朝盛行宠物饲养之风,单靠本土郡州的土贡显然无法满足唐朝廷对奇珍异兽的需求,并且土贡的种类也受限制,唐朝大型禽类、兽类由邻邦藩属国朝贡的居多。唐朝的外来禽类宠物主要包括鹦鹉、问日鸟、鸵鸟等观赏类禽类,以及鹰、雕、鹞等猛禽。
外来的鹦鹉,白鹦鹉,五色鹦鹉主要来自于南亚诸国,林邑、盘盘、尸利佛誓、佛誓国、昙陵、诃毗施等国;吐火罗国曾献鸵鸟,鹰鹘等猎禽大多来自东北渤海、靺鞨和朝鲜半岛新罗;黑水靺鞨还朝贡白兔,白鹰等等。
唐朝兽类宠物主要有波斯犬、舞马、果下马、狮子、犀牛、驯象等。
《唐会要》、《旧唐书》记载“百济献果下马”“高昌献拂菻狗”“新罗献小马五匹”“康国献狮子”“吐火罗献狮子”“林邑贡驯犀”“林邑献驯象白象”“波斯献犀牛”
西域地区诸国主要向唐进献犬马,这些国家有高昌、龟兹、康国、波斯等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拂菻狗;唐朝的果下马大多来自于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狮子大多来自西域地区,吐火罗、林邑国、波斯、大食等国;驯象和犀牛主要来自于真腊、波斯、南诏、占城国等南海诸国。
民间饲养,除了地方土贡,邻邦朝贡外,在民间也有不少抓捕来的野生动物驯化而成的宠物,也有很多人饲养一些鸟类、猫、狗等动物作为宠物;唐朝文人之间经常互相赠送宠物作为礼物,例如,李白向胡晖求取白鹇,并赠予白玉;刘禹锡赠送一只鹤给白居易等等,可见,宠物作为赠送的礼物在唐朝还是很普遍的。
除了赠送之外,宠物买卖也是获得宠物的主要方式,《朝野佥载》记载,武则天时期“见录事,频顾而鸣,祖乃以钱赎之”,将买回的动物当宠物饲养。
唐代人之所以对各种宠物表现出高涨的热情,除了社会经济发展,物质资源充足外,我们世风开放,魏晋遗风的影响外,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宠物能满足唐代人多种需求:唐代养宠物并不全是为了闲情雅趣,而是这些宠物具有实用性,养狗能看家护院,养鸡能打鸣叫钟,养马、牛、大象等能驮负重物,家禽的羽毛可以做羽衣和扇子等等。
《朝野佥载》曾记载,唐太宗饲养白鹘,善捕鸟雀,传递书信,从京城到东都,日往返数次。张九龄养信鸽,寄信时,以书系鸽足上,鸽子会飞往收信人处,将消息传出去。
宠物可以当审美和抒情对象,满足我们精神需要,色彩绚丽的鹦鹉,聪明辩慧,却被常年关在笼子里,与古代女性命运相似,成为女性处境的象征,就像大户人家中深藏后房的闺秀,也像歌舞伎及婢女,更代表了后宫女性生活的苦闷。
在时局动荡之时,我们很容易将个人情感转移到宠物身上,如“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攻占洛阳后,想用舞兽表演来象征自己是真命天子,舞兽们瞪目愤怒,安禄山被惹怒,把它们关进槛井中用火烧死,又扔进深洞里,摔伤流血而死。朱温叛唐时,收养唐昭宗的宠物猴子,此猴趁其不备,跳起来击打朱温,最后被朱温杀死。可见,安禄山、朱温都是曾通过宠物来转移自己的个人情感,缓解当时所处的压力。
在唐代初年,养鹤更多的是为了表演娱乐功能,具有明显的实用性,而到了中晚唐时期,鹤只是闻琴而现,士大夫们营造出一种“弹琴见鹤”的氛围,鹤被琴声吸引,来到士大夫身边做“伴”,形成一种风雅的气氛。唐代文我们,在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遗世而独立,孤高清丽的身影,是他们文化精神寄托与象征。
唐代人独特人居环境观念影响,由于唐代经济发达,物质繁荣,我们生活水准很高,他们对居住环境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山、有水、有花草、有鸟兽,回归自然和谐美的环境。
文学作品中,“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鹤静共眠觉,鹭驯同钓归”以及“入鸟不相乱,见兽皆可亲”
以上诗句都说明了,在唐代喜欢用动物点缀在人的居住环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亲密无间的自然生态生活。
人与动物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间,在皇家园林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秦汉时期的上林苑,有众多鸟兽存在,隋炀帝的显仁宫,采用奇禽异兽,花草树木等作为点缀宫苑的独特景观。唐代禁苑更是森林葱郁,河流、湖泊密布,禽兽,蔬果,应有尽有,还专设垂钓、放鹰、驯马、观象、斗鸡等场所,例如长安城内,长宁公主池,安乐公主宅,玄宗兴庆坊龙池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皇家林园,这里也是宠物的天下。
在民间,寺观、庙宇举办的宗教活动与世俗的经济活动相结合(例如庙会),这些佛寺、道观、庙宇成了百戏表演,供人游玩取乐的场所,这些都需要宠物的配合,对宠物需求量很大。
中唐以后,士大夫参与治国理政的热情度降低,纷纷建立私家院庭,种植名花异卉,饲养珍禽猛兽,希望逃避现实生活,极力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例如,白居易的洛阳履道里,杜甫的镜花草堂,韩愈的樊川别院,这些文人雅士甚至把某些家畜视为宠物,例如,鸡、鸭、驴、马、猪等等。
唐代人认为某种动物的习性有神秘和吉祥的象征,并且唐人已经掌握了宠物饲养与调教等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为宠物的饲养创造了客观条件,早在唐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研究和驯养动物的能手,随着动物品种的丰富,已经长期以来积累的关于宠物习性、特征、疾病、饲养等知识,使得宠物饲养在唐代的普及成为可能。本文仅举例象、犀牛、鹦鹉等知识的相关记载。
唐朝人认为大象具有“藏牙”的习性,象牙每年脱落侯,大象都会掘地藏之。雌象是象群的首领,当雌象死后,群象有共掘地埋之,号吼移多时才散,这是动物中孝道的象征,与古代所提倡的孝道人伦理念不谋而合。
犀牛通常饮用污水,倚木而息,犀角脱落侯,犀牛也会将其埋藏,这在唐人看来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犀牛食用百草棘刺,唐人认为犀牛角能够解百毒,中毒者,将犀牛角粉,涂抹于创伤部位,立刻治愈,所以,唐人也爱养犀牛。
《酉阳杂俎》记载,“鹦鹉四趾齐分”“两脸俱动,如人目”《北户录》记载“翠衿丹嘴,巧解人言”
鹦鹉不但有类似于人类的眼睛,而且智商极其高,还会说人语,深受唐朝人喜欢,这种鸟遍布大唐朝廷、外交、军事、文化、医疗等各个领域,被唐廷视为国鸟。
唐朝人在掌握各种宠物生活习性以及饲养知识,在对前代及当时饲养经验总结,促进了饲养宠物风气的盛行,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满足部分人民附庸风雅的心理需求。
唐代饲养宠物之风的盛行与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强关联性,在宗教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珍禽异兽常作为宗教人士的坐骑,他们往往被认为具有人性,知恩图报,是吉祥、太平的象征,这也与上古时期人类原始的动物崇拜不谋而合。
与佛教信仰有关的动物,在佛教中,白象代表降生,狮子代表法力,鹦鹉,猕猴,孔雀,麟等动物形象常常被认为是菩萨化身,为人所贵。例如,大象是众多菩萨坐骑,佛陀被视为“人中狮子”,狮子还是文殊菩萨坐骑。鹦鹉聪明能言,可以诵经,是佛祖的化身。
道教信仰中的动物,道教将四灵,青龙、白虎、凤凰、龟蛇等四灵纳入神仙体系,并与“四方”观念相对应,形成了“四方神兽”的新信仰,例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凤凰),后玄武(龟蛇)。道教受“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后来又加入虎、鹤、鹦鹉、鱼等各种仙禽异兽。
在唐朝佛教、道教的繁荣时期,又渗透了浓厚的儒家文化和民间信仰成分,例如,大象、狮子、鹦鹉、仙鹤都具有知恩图报,忠孝仁义等儒家所提倡的品质。在饲养宠物的过程中,佛教慈悲隐忍,道教清逸自然与儒家忠孝仁义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每种宠物都有饲养的充分理由,由此饲养宠物之风更加盛行。
笔者认为,唐代宠物的饲养,特别是驯兽、驯禽活动的兴盛加速了唐代社会的奢靡之风,在一定程度上计划贵族上层和底层人民的矛盾。随着宠物市场的活跃,宠物价格不断飙升,邻邦藩属国朝贡而来的珍禽异兽,会根据长安的市场行情估计,得到唐庭数倍或者数十倍的回赠,这必然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像犀牛、狮子、大象等大型宠物的饲养,需要建设巨大林苑,这耗费大唐巨大人力和物力。
唐代盛行具有赌博性质的斗动物游戏,尤其是斗鸡,巨额的赌注使得不少人倾家荡产从而引起社会治安问题。由于唐朝皇家的推崇,在民间也掀起了驯养宠物的热潮,为了满足统治者和地方权贵的需要,贫苦百姓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珍禽异兽,向朝廷进献。
许多农业劳动者也被驯养宠物之风所影响,纷纷放弃农业,转向饲养鹰鹞,捕捉鹦鹉,训练斗鸡为主业,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
《全唐文》记载“上好珍奇及无用之货”“履马与鹰犬之多”“车舆服玩之极”“宫室池台之盛”
由此可知,宠物之风的盛行,不仅耗费巨大,也造成农业劳动力短缺,对农业发展无益,而农业是农耕文明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不稳就会造成国家不稳。
参考文献:《新唐书》《朝野佥载》《旧唐书》《唐会要》
放生开始,《普贤行愿品》云:“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
放生这六种动物,诸事随顺。
1、放生鸟类,步步高升
鸟类是天空的精灵,象征着自由和美丽。明清家具中的屏风常常用鸟做图案,包括百鸟朝凤图案。
做生意的、求事业者可放生鸟类,飞得高,看得远,扩展人脉,步步高升!
2、放生乌龟,增福延寿
乌龟的外壳保护着它的内脏,乌龟的长寿是有了名的,我们叫它“万年龟”。现今物质与精神生活富足的年代,我们总是希望能活得更长久,看到更加美好的事物。所以,放生乌龟寓意长寿安康,平安健康,无病无灾。
3、放生青蛙,财源广进
民俗语:“天雷动,蛙声鸣。”意寓灵动的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收获满满。蛙音也同“娃”,寓意多子多福,连生贵子,子孙满堂。哇鸣富贵,有叫财的说法,寓意呱呱来财、财源广进,是从商人士的护身符。
4、放生鱼类,如鱼得水
由于“鱼”谐音为“余”,因此素有“有余”的吉祥含义。放生金鱼,金鱼谐音为“金玉”,因此有着“金玉满堂”这样富足、美好的寓意。
5、放生狐狸,姻缘美满
狐狸本就有灵动,圆滑,高贵却又有些许亲和温婉。狸是招桃花的圣物,但也代表有魅力、美丽、聪明、机敏。狐狸形态天生娇媚,能够轻而易举的得到想要的爱情,所以说狐狸形态寓意着美满的爱情。所以,放生狐狸,可求得美好姻缘哦~
6、放生狗狗,结交善友
狗被称为“义犬”,有忠心护主之义,它代表着忠诚、灵敏、勇敢。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忠犬”的故事。如果遇到流浪狗或者被人伤害的小狗,可救助他们,相信来年一定会结交善良而忠实的朋友或生意伙伴,生活越来越顺利~。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