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百科

宠物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宠物百科 >

(故事)“95后”乡村女兽医扎根基层走红网络 你没看错,这个95后女孩在崇明当兽医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49 29


(故事)“95后”乡村女兽医扎根基层走红网络

从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白婳当过宠物。”性战挑有更“为医生,也在大型养牛场上过班。白婳胆大心细,相较于猫狗等小动物,她更喜欢给牛羊等大动物看病,因为“更有挑战性”。

回到家乡原州区,白婳。碑口的好良了开了一家乡村兽医服务站。刚开始出诊,年轻的她遭到不少农户质疑:“你会看牛吗?”凭着看病细心和不怕脏累的干劲,她逐渐在养殖户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白婳喜欢粉色,她。里圈羊棚牛的觉得这个颜色“特别干净,特别治愈”,粉色大褂、粉色手套、粉色汽车、粉色药箱,连听诊器也是粉色,她总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农户家的牛棚羊圈里。

2022年,她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出诊的日常生活。短视频里,她身处各种各样的脏污棚舍,却始终干净、靓丽,一脸平静地为生病的牲畜诊治——强烈的反差为她赢得了网友的关注。 白婳在网络平台上拥有300多万粉丝,被网友称为“白一针”。

很多农户通过短视频平台认识了白婳,联系她为牛看病或视频问诊。她的3个微信号近1.5万个好友几乎都是各地的养殖户,来电铃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有时候还要半夜出急诊。

自从选择了兽医这份职业,白婳多次被牛踢伤,腿上青一块紫一块,还被牛喷过一身粪,但她从未萌生过改行的念头。“感觉做和生命有关的工作,比较有成就感。”白婳梦想成为一名顶尖兽医。

肉牛养殖是固原市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救活一头牛就能够为农户挽回不少损失。牛的病没治好,她晚上睡不踏实,治好了她也跟着开心。

在白婳的影响下,几名“90后”兽医也返回家乡,加入了她的团队。有许多年轻人在网上给她留言,表示也想学兽医,这让她很开心。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医术,白婳每年都会花费上万元到外地学习进修。她希望将来能够开一家动物医院,购买专业设备,服务更多的乡村养殖户。

白婳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双泉村为村民李百武的一头牛缝合伤口(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白婳开着粉色的汽车行驶在山路上,上门为养殖户的牛看病(4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白婳在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的乡村兽医服务站整理药品(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白婳在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的乡村兽医服务站登记药品信息(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白婳在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的乡村兽医服务站前整理车内药品(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同事为白婳(中)拍摄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她的出诊工作情况(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白婳从药箱里选取药品进行配药(4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白婳从汽车后备箱里找取药品(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白婳的汽车后备箱装满药箱(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白婳从汽车后备箱里拿出药品(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晚上10点多,白婳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和泉村为一头牛输液(4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白婳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双泉村为村民李百武的一头牛缝合伤口(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你没看错,这个95后女孩在崇明当兽医

一米六的个头,梳着齐肩短发,一副细框眼镜,说话时语气温和却又干练……很难想象,眼前这个“95后”女孩的工作是和一群牛羊打交道,她钻得了气味难闻的猪羊圈,解得了养殖户的心头急。她是张中华,崇明最年轻的兽医之一。

旁人眼中又脏又累的工作,这位姑娘何以坚守?近日,记者联系采访了张中华,听她分享与动物的不解情缘。

“能守护动物健康,很有成就感”

27岁女孩张中华出生河南,从小她就特别喜欢小动物。“小猫小狗都是我童年时期的好朋友。高考时,我报考的就是动物医学专业。”但 工作对象和环境与想象中天壤之别。钻猪圈牛棚,与猪牛羊、鸡鸭鹅为伴,给动物解剖时……这些她都要一一涉猎。

在河南科技学院本科学习期间,与许多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张中华也曾纠结:转行还是坚持?她曾想,毕业后,在企业办公室,穿套装、喝咖啡、吹空调,当一名精致的“白领”;她也想,坚持念动物医学硕士——在实验室,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农场,与各种牲畜家禽“搏斗”。

兽医行业一直以来薪资待遇不高,甚至还面临许多误解。“宠物医院医生”“给小猫小狗看病”“在畜栏给动物打疫苗”,这是大多数人脑海里的“兽医”。然而实际上,学术方面,兽医的专业性非常强。畜牧生产、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没有一门课是轻轻松松就能合格的。

在转行与当兽医之间左右摇摆。最终,张中华选择继续攻读动物医学专业研究生。她说:“我仍是割舍不下用四年青春学到的知识。”

2020年从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张中华通过考试进入崇明区动物疫控中心,当上了一名兽医。作为农业大区,近些年来崇明畜牧产业不断规模化现代化。为给畜禽筑起疫病救治的“防火墙”,张中华和同事前辈们一年的工作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春秋两季为所有畜禽集中免疫,并进行抗体检测,常年持续开展非洲猪瘟病毒、布鲁氏菌病等检测。“专业扔了可惜,能守护全区动物健康,很有成就感!”谈到兽医领域的专业知识时,她侃侃而谈,自信从容。

“小闺女这么年轻,能干得了么?”

张中华告诉记者,与我们想象中“动物生了病、兽医便背起药箱出诊”不同,随着规模化养殖渐成潮流,动物医学的发展思路也从以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比如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这些重大动物疫病传染性和致死率高,从源头抓起,未雨绸缪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发生以来,为确保生猪调运入崇前后的健康和安全,每一头过往的生猪都需进行抽血送检。而张中华所在的区动物疫控中心实验室,就负责对送过来的样本进行检测,排除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等风险。这项每天跟动物样本打交道的工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期间的防护、检验、处理,每个环节都要仔细认真,如果不说明是兽医相关,旁人感觉跟医院没有区别。“也许我们做的事情,很多人看不到。但只要能确保每一头生猪产品安全,我们的工作就有价值!”张中华说。

于她而言,在实验室的日子,也让自己拥有了打开动物疫病研究的“百科全书”,每一个细胞和病毒在显微镜下放大,她对兽医这份职业的理解也逐渐“放大”。

穿着白大褂、换好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每天,就像电视剧《法证先锋》里的角色一般,工作充满了成就感与仪式感。“我喜欢做实验。牛羊得了什么病?该怎么治?疫苗起没起作用?这些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从实验室里找到答案。”时常,张中华都沉浸在实验室里,为进出口动物疫情监测、动物抗体检测忙碌着。

在基层做兽医,除了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养殖户信任的兽医,也是青年女兽医需要面临的问题。今年2月,一农户养殖的羔羊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接到“急诊挂号”,张中华和同事迅速“出诊”。原来,农户养殖了几头羊,却陆续发病或死亡,去药店拿了几次药都没有效果。看到农户焦虑不安的样子,张中华和同事决定解剖检查。“小闺女这么年轻,能干得了么?”面对质疑,张中华选择用专业力量证明自己。最终,帮助避免了养殖户巨大损失。

“农户既然通知到我们了,就是信任我们。”张中华说,作为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工作的地方常会钻羊圈、猪圈、牛棚,其实干兽医久了,也就习惯了,“看到养殖户渴望的眼神后,我们就想着赶快帮他们查出病因、给出指导意见。”

“一个女娃,转行不好吗?”

虽说是科班出身,但起初面对数百斤重的活猪和奶牛,张中华的心里还是有点忐忑。

动物布鲁氏杆菌病和结核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俗称“两病”,一旦发生将严重威胁畜牧业健康安全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16年初,在国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崇明正式启动探索奶牛“两病”区域净化工作。而为“两病”净化创建场开展的采样检测工作,正由区动物疫控中心负责。

顶着盛夏的炎炎烈日,张中华和同事们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手套钻进了牛棚。一人保定住奶牛,一人迅速将针头扎进奶牛的尾部,殷红的鲜血瞬间注入采血管,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一丝懈怠。采样回去做血清检测,排查奶牛是否患病,面对成百上千的奶牛检测,她心中涌现更多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当检测报告呈阴性结果时,心中便多了一份踏实。”

刚开始接触猪牛羊时,张中华也会不安,“作为一名兽医,工作环境很多人受不了,尤其是夏天,走进猪场难免有些膻气,即便戴上手套,指尖仍留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张中华笑着说,“但时间长了,就习惯了,现在我觉得牛也很可爱呢。”

“一个女娃,为什么要干这又脏又累的工作?转行不好吗?”张中华也曾被问过这样的问题。她对专业的坚守,渐渐化解了亲友们的不解。

“以前在农村,我们都觉得兽医是个脏活、粗活,少数人对兽医行业有偏见。 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并尊重这份职业。”在她眼里,兽医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将来她希望尽自己所能,成为一名更加专业的兽医,也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兽医这一事业,“能守护动物健康,很有成就感,也很浪漫!”

2022-11-11 20:05

来源:上海崇明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