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7:54 36
一、时机与背景
2019年7月1日《嘉兴市养犬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为我市务实抓好养犬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和基本遵循。两年多来,全市共办理犬证42923个,捕捉流浪犬64473只,处置涉犬投诉5210起,查办违规案件8213起,养犬重点管理区从过去的487.14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770.09平方米,已建成8个规范有序的犬类收容所及9个公共遛犬区,通过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智慧化手段实现了养犬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但当前,部分养犬户遛犬不牵绳、犬便不及时清理、犬只扰民等不文明养犬行为还普遍存在,人民群众获得感还不够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品质与形象。为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嘉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根据《嘉兴市养犬管理条例》和《嘉兴市养犬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方案》,通过在主城区范围内开展文明养犬“21天好习惯”养成行动,激发犬主、物业、居民、部门养成各自好习惯。逐步转变传统的被动式管理理念,形成主动作为、积极有为、各方参与的新时代犬类管理新格局。
二、“21天好习惯”内涵
据科学研究,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需要21天时间。因而,人的行为暗示,经过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一般通过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的转变,逐步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顺从。即表面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尽量与新的要求一样,而在实质上未发生任何变化;认同。即在心理上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 此时意识成分更加浓厚,不再是被动无奈,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加以变化,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内化。此时新理念、新习惯已完全融于自身之中,无任何不适之处,已彻底发挥新理念、新习惯的作用。
三、工作成效
自今年4月起,在市区范围从群众反映强烈,养犬乱象较多的小区着手,运用综合治理模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发动犬主、社区、物业、居民、部门等各方力量,逐步达到四个基本形成:①犬主文明养犬的好习惯基本形成。养犬必办证、犬绳不离手、便袋随身带、犬吠即时止的意识全面增强,行动更加自觉;②物业主动管理的好习惯基本形成。门卫开始既管人又管犬的出入,保洁开始既“低头扫地”又“抬头劝人”,保安开始把巡犬纳入巡逻刚性内容;③居民积极监督的好习惯基本形成。对反映渠道由陌生变熟悉,对养犬乱象由被动躲变主动讲,对管犬由漠不关心变理解支持;④部门齐抓共管的好习惯基本形成。基层综合执法队员、民警、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协作日益密切,管理愈加精细,构建了同片区、共尽责的良好机制。经过整治后的小区文明养犬公示率达到100%,养犬办证率及年审率达到100%;大型犬、烈性犬清零;遛犬不牵绳、犬粪不及时清理、放任犬只扰民三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并长效巩固;群众投诉零发生,小区自治能力明显增强,居民满意率明显提升。计划在年内全市每个街道完成10个小区,共计实现市区120个小区的文明养犬规模效应。截止 已完成小区119个,累计服务户数92243户,服务犬只数1937只,办理案件40起,发放文明养犬宣传单31500余份,基本实现了小区文明养犬自治。
四、实际做法
(一)制定一份方案。制定《关于在嘉兴市区开展文明养犬“21天好习惯”养成行动的通知》,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要求、整治标准、整治流程、整治时间、验收方式等一系列刚性指标,为实际整治提供有效遵循。整治小区通过街道申报、区级审核、市级备案进行明确,按照“精准发力、重点突破”的思路,选取不文明养犬行为投诉较多,居民有强烈整治意愿的小区率先进行挂牌督办,切实回应民生关切。
(二)组织一次会议。组织召开嘉兴市区文明养犬“21天好习惯”养成行动部署会,除各级综合执法部门领导外,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本级南湖、秀洲、经开三区政府(管委会)领导以及市区12个街道办事处主任参加,特别就开展活动的意义与必要性,以及区级政府(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在本次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作出明确,进一步提高本次活动的开展效率。
(三)召开一次座谈。组织整治小区物业、居民、犬主以及街道、社区、公安、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把脉问诊,详细了解,倾听各方意见建议,找准小区养犬管理的突出问题以及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开展整治小区满意度问卷调查,具体掌握居民心声,切实了解小区现状,为深入开展整治工作明确方向,为科学制定整治措施提供依据。
(四)进行一次摸底。充分发挥网络长、楼道长作用,利用周末、晚间等居民在家时段逐户上门对挂牌整治小区开展精准式犬只底数排摸工作,深入排查与比对掌握的底数资料,有效分析现有养犬户的养犬现状及习惯养成情况,为进一步明确整治方式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底数排摸契机,主动发放文明养犬“21天好习惯”养成行动宣传资料,号召全体居民积极参与本次整治行动。
(五)发动一波巡查。合理安排执法巡查力量向早、晚遛犬高峰期倾斜,重点对小区内主要遛犬道路开展加密巡查,切实形成整治氛围。积极发动社区网格员、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社会志愿者、爱犬人士与执法力量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服务办证与首次轻微教育告诫的暖心形式,使文明养犬好习惯在体现温度的活动中逐步养成。
(六)开展一轮执法。针对经宣传、劝导、告诫仍不改正的不文明养犬违法行为,由街道联合综合执法、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严格依法依规实施行政处罚;对不文明养犬户是公职人员的,同步将相关情况抄送所在单位,起到有效警示作用。通过刚性执法倒逼,打击一批屡教不改、行为恶劣的违法养犬户,为净化文明养犬新环境提供坚强执法保障。
(七)组织一次验收。紧扣群众满意、自治有力两个目标,在验收方式上由区养犬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街道组织相关人员对挂牌整治小区进行联合验收,市级同步随机飞行抽检;在验收措施上采取定点抽查、问卷调查、投诉反馈,问询了解、公示制度等清单条目式形式,逐一对照打分。对切实完成犬类乱象整治的,视为验收通过;未达到验收标准的,按照工作方案,重新进行整治。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整治方式与整治内容的关系。由于各整治小区的现状不同、基础不同、问题不同,在制定工作方案时需要因地施策,根据整治小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整治方式,不可盲目的以一种形式整治到底。如对于养犬工作物业管理较为薄弱的小区要积极采取措施激励其发挥应有作用,主动投入到日常劝导、巡查工作中来,有效发挥物业管理第一道岗作用。
(二)选点布局与现状差异的关系。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老旧小区由于其本身基础设施、居民组成、物业管理与新小区存在一定差异性,不文明养犬行为相比新小区也普遍要多。因而在选取整治点位时,要坚持先难后易的思路,优先选取群众反映强烈、养犬乱象较多的小区着手。对于位于一个区域的几个小区可以采用连片集中整治的模式,切实发挥规模效应。
(三)协作推进与长效保持的关系。以往的整治方式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投入较大力量单独开展,在整治时能产生一定效果,但往往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导致活动结束后会出现问题反弹迹象。 开展文明养犬“21天好习惯”养成行动,要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形式。以21天为周期,让政府部门、社区、物业、犬主、居民等各种力量养成各自好习惯,最终形成一种常态化固有模式,有效融入到各自工作与生活中去。
六、持续深化文明养犬“21天好习惯”养成行动的工作思考
(一)有效发挥点、线、面作用,扩大影响效力。点指宠物医院、菜场(商场)、收容所、小区;线指绿道、沿街商铺,市区主干道;面指文明养犬示范地。要有机融合点、线、面,达到连点成线、以线成面,点线带面的效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将文明养犬“21天好习惯”养成行动融入到各类场所、各种区域,进一步营造文明养犬的良好氛围。
(二)持续开展“回头看”工作,巩固整治成果。对于已完成整治小区不定期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重点针对验收时综合评价排名较后的小区,紧防问题反弹。积极发动网格员、志愿者参与日常巡查,建立问题实时反馈机制;利用“一编三定”等平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早、晚遛犬高峰时段开展犬类问题排查工作。多管齐下,各方参与,有效形成长效保持机制。
(三)深化信息智能化智治应用,提升工作效率。引入狗脸识别、鼻纹识别、绿道电子围栏等新兴智能化技术,深化犬类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探索利用数字算法与智能监控相结合精准采集遛犬不牵绳、犬便不及时清理等不文明养犬行为线索,为后台大数据分析及“非接触”执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逐步改变智治与人治比重,不断提高智治实际应用,减少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本文来自,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