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2-19 09:45 19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逃离城市的喧嚣,远离快节奏的生活,不用996,更不用007。去找一个小农场,种种地,养养猪,过一个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但实际上,你可能会遇到那些密集的蛇蚁鼠虫,恶臭的动物粪便,脏兮兮的土地和杂草,各种干不完的体力活……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实现的。然而,这世界有趣的地方就是,那些你想做却没敢做的事情,总有人去做。
有一对美国夫妇,历经8年的时间向我们展示了从城市回归农场的可能。八年前,这对异想天开的美国夫妇为了给狗狗一个自由的家,他们买下荒地,发誓把它打造成一处童话般的农场!两人辞了工作,说干就干,没有资金?找亲戚朋友借钱,拉投资人砸钱,人手不够?上网铺招聘广告,还拉来知名农业专家!经过八年奋战,他们终于把一片荒地变成了人间天堂。碰巧丈夫是一名摄影师,这个“起死回生”的奇迹被他纪录下来,于是有了这部豆瓣评分达9.3分的纪录片《最大的小农场The Biggest Little Farm》。
01▼所有的一切源于对狗狗的一个承诺 春天,绿草如茵 秋天,果树丰茂 1200亩的土地上有着大大小小两百种动植物 日常生活是喂喂鸡鸭鹅狗猪,给花浇浇水,摘摘树上快掉落的果子,聚在一起吃吃有机蔬菜水果…… 万物有灵且美,像极了美国版的《桃花源记》。而谁又能想到,如此梦幻农场的诞生竟然是因为对一条狗的承诺。 主人公约翰和莫莉夫妇一开始是生活在城市中的租房一族,二人曾经也都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约翰是一名摄像师,专门拍摄野生动物,曾拿过艾美奖;莫莉呢,是一名热爱烹饪的美食博主,极其向往自然健康的食材。 二人的生活原本异常平静,直到有一天,一条狗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原来,机缘巧合下他们收养了一只叫做“托德”的流浪狗,并向他承诺:我们的家会是它最后的家。托德的到来为约翰夫妇带来了不少欢乐,但同样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只要莫莉和约翰不在家,托德就叫个不停。他们尝试过很多办法,甚至请了一位厉害的洛杉矶训狗专家,还买了一个犬吠喷雾项圈,安抚衣……但是,都没用。 这时候,房东下了驱逐令。如果搬到另一个公寓,同样的问题还会 发生。于是,两人想到了搁置很久的农场计划。2011年,约翰和莫莉一起辞掉了工作,开始投入到农场计划的筹备工作中。
不出所料,当约翰和莫莉向亲友表明他们的计划时,他们的梦想遭到了亲友的无情嘲笑。亲友们戴着猪鼻子嘲笑他们为了一条狗放弃大好的前途去做不着边际的事儿,拿过艾美奖的摄影师去荒郊野外养猪种地,除了群嘲,真想不出还能送点什么。 大多人可能就此放弃,但不甘于现实的约翰和莫莉却认真地起草了“商业计划书”。庆幸的是,他们最终找到了投资人,然后在位于洛杉矶北面一小时车程的地方获得了一片超过1200亩的荒地。
1200亩什么概念?说的直白点,是800000平方米,相当于大约120个足球场的大小。也就是说,大到哪怕你站在荒地正中间也很难一眼望得到边!
02▼化腐朽为神奇,重建农场的生态系统 开心吗?别高兴太早。本以为可以实现梦想的约翰和莫莉开始期待向往的生活了,然而,夫妻二人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着实震惊了一回。这里根本就不是个农场而是一片巨大的荒地。放眼望去,不仅看不到一抹绿色和一点生机,脚下的土地都坚硬的像石头,土地硬的铁锹都铲不动,毫无营养价值。整个农场,了无生气。 好几任农场主都因为经营不善而离开此地。这哪里是去过田园生活,这简直像是去灾区体验生活。 幸运的是,约翰莫莉夫妇得到了一位农业专家艾伦的相助。艾伦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生物多样化,农场需要重新建立生态系统。 他们砍树,烧地,设置地下水浇灌系统、建肥料堆、清理地表之前的植物,引入高温堆肥设备,他们新翻土壤、播下种子,还开发了果园,种下了包括桃树、杏树、柑橘树、樱桃树等七十五种核果类树木。 结果呢?这场风风火火的土地改革真的化腐朽为神奇。土壤活过来了,原本干瘪的土块变成了松软肥沃的土壤,花草树木开始生根发芽,舒展枝叶。鸡鸭成群结队地出来散步觅食,牛羊舒适的咀嚼着新鲜的嫩草,就连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绝迹的蜜蜂也回来授粉酿蜜。 在巨型鸡蛋里,又发现一个蛋。一只小猪和一只叫做“油头”的公鸡谈起了“恋爱”。农场里到处洋溢的勃勃生机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从世界各地赶来体验这种回归自然的生活。
03▼农场得以延续的秘诀——食物链 如果故事只是到这里就结束,那么,这部纪录片和李子柒的视频也许无甚差别。然而,自然奇妙就奇妙在它的馈赠并不都是美好的。有时候也会有着不可抗拒的天灾以及自然界微妙的平衡,比如,果树不喷药,导致70%的果子都被虫子咬了。这些果实再也无法出售,只能留下喂鸡。成群的蜗牛,到处啃食果树叶子,导致果树的结果能力大幅度下降。地下无处不在的地鼠不仅偷吃粮食,还啃食树木根部。还有野狼趁着夜深人静,大肆屠戮农场的鸡鸭。 不是说好生态平衡吗?为何只见破坏,不见平衡!在跟自然的学习中,约翰和莫莉渐渐领会到生态平衡的终极奥义——食物链。自然界中食物链每一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所谓生态平衡是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制衡的元素。 夫妻俩惊奇的发现,果树上泛滥的蜗牛,鸭子竟然很喜欢吃。一个季度,鸭子就消灭了9万只蜗牛,既解决了果树难题,又省了饲料,而且鸭粪又反过来滋养了果树,一举三得。 每一年,他们都会受到自然的攻击,养殖物受到损害,但他们又会发现一些新的自然制衡办法。土壤养活了树木,树木养活了昆虫,昆虫成为鸡鸭的食物,鸡鸭的粪便又营养了土壤……生命和能量在这个过程中循环往复。 一年,三年,五年,七年,十年,这个不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生态农园慢慢成为荒野中的一片绿洲。它的年产值慢慢达到50万磅。生物链越来越完善,蓄水层越来越坚实。一次罕见大雨后,周围的农庄的土层皆被冲毁,除了这个生态农庄。 这里,动物和人和谐共处。鸡,山羊可以随意进入人的房间,人可以骑着牛马,满山乱跑。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态农场在全球农业中占的比例不到1%。它的成本往往比传统农业要高出30%,但相应的,它所产出的果蔬更加有机健康,价格也更贵。而这种农业对自然环境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04▼这是一个关于自然,生命与爱的故事 从现实到梦想,从封闭冰冷的办公室到开放温暖的农场,约翰和莫莉终于活在了让人羡慕的童话世界里。世界各地的人们慕名而来,只为欣赏一番天然和煦的景象。 其实,就在约翰·切斯特开办这个农场时,他并没有想过要把这个过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因为当时的他对从事农业完全没有经验,更不知农场的未来会是怎样。当他意识到“一大批观众可能会对农场中的动物感兴趣”时,他才决定将镜头对准自己的这所农场。他说:“我花了8年的时间来思考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如何将动物拟人化,同时又不破坏这个伟大的生物学实验。” 但是由于成本不高,没人发行这部纪录片,开始只在一些电影节上放映。然而它只要报名,就必拿奖。这些国际奖项被它横扫一片: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奖——观众奖、博尔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加斯帕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哈特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棕榈泉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提名…… 本片台湾版海报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拿奖到手软不是因为塑造了约翰夫妇英雄式的人物形象,重点在于它能够把两个人在追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真实的记录展现在观众面前。 关于这部纪录片所要反映的主题,约翰这样说道:“大多数自然类纪录片都是基于恐惧的人类是贪婪的,受害者永远是地球。观众看完只会感到沮丧和绝望,但我想要展现却是一段治愈的经历。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爱的东西死去。” 正如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从一片荒芜,到满山苍翠;从死气沉沉,到生机勃勃。他们创造、维护的,不只是一片农场,几方植被,几只家禽,他们重建的,是生命的平衡、流转与轮回,人与自然可谓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界。自然的力量是大的,只要稍一利用,自然的孕育处处都是奇迹。 就像片尾曲《sun ,flood,or drought》一样:“我们身在比所知还要大的世界里,我们的能力比我们做到的还要大。害怕只不过是另一个会解决的问题。我们还会播种自己的花园。”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