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2-26 01:41 11
哎呀,说起北京的金鱼,那可真是咱老北京的一大传统呢!想当年,咱北京的金鱼养殖户那可是多如牛毛,尤其是那些宫廷金鱼,更是稀罕物儿。可如今,这金鱼养殖的传统却面临着“断代”的危险,真是让人惋惜啊!
这不,9月份北京举办了“宫廷金鱼特展”,全国70 。清冷的场市殖养鱼金多个品种近千条金鱼在太庙广场亮相。看着那些五彩斑斓的金鱼,真是让人赏心悦目。但热闹的展会背后,却是高等级金鱼养殖市场的冷清。
据北京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何川介绍,北京作为中国金鱼的两大发祥地之一,金鱼养殖户已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近500户,锐减至如今的几十户,而“宫廷金鱼”的养殖者则变成了“个位数”,并仍在进一步萎缩中。
金鱼曾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无处 ”。鱼金不在,这一传统产业在今天日益边缘乃至面临“断代”。何川说,办展会不仅是想让市民熟悉金鱼,也是在呼唤一种传承,“现在大家都爱说转发‘锦鲤’,但锦鲤是日本的一个品种,有300年历史,而中国金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同样有着吉祥寓意,希望有一天大家不再仅仅转发锦鲤,而是转发这条金鱼。”
那么,北京宫廷金鱼究竟在哪里能找到呢?商户们纷纷表示,好金鱼是要“俯视”的,现在住四合院的少了,楼房里放个鱼缸或“木海”养鱼不现实,而且金鱼养殖要求高,商家进货渠道少,宫廷金鱼一条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据何川介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北京金鱼养殖者达到峰值,约有500家。但随着地区功能定位的调整、外来鱼种占据市场份额日益增大之后,金鱼养殖业者开始骤减。
今年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专门对京郊观赏鱼养殖业进行了调研,最新数据显示,全北京的金鱼养殖户仅剩几十户,多为普通金鱼和草金鱼,而宫廷金鱼的养殖者仅为个位数。
养殖户李勇是现今北京仅存7家养殖场之一的负责人,他1995年踏入金鱼养殖行业,拜师北京金鱼培殖技艺传承人李振德。当年拜师时北京的金鱼市场还算红火,没想到如今自己却成了“坚守者”。
李勇的金鱼养殖场在顺义区的东江公园,不同于其他养殖业资深人士都有自己的基地,他算是“居无定所”,已经记不清这是搬的第几个养殖场了。
对养殖 。弃放者来说,搬家是最难的事。李勇称,频繁搬家也是阻碍养殖业发展的其中一个原因,不少人因为不想“折腾”了,最终选择放弃。
都说“家有万贯,活物不算”,就是指牲畜家禽的风险大,不能算家产,金鱼等观赏鱼更是如此。尽管宫廷金鱼看上去价格高,但对于金鱼养殖者来说,环境、水质、饵料等过高的要求,让养殖投入成本居高不下,也让这个行业没有想象中赚钱。
同样,高明也困惑于养金鱼的利润。自从从大兴搬到顺义,就一直都是入不敷出的状况,“我是专业养鱼的,不是专业卖鱼的其实要是专业卖鱼,应该就赚钱了,但对于我们这些养鱼的就很难鱼场基本就是我一个人打理,养它们就忙不过来找人买了,没有时间去拓展市场,天天只能坐等客户上门来。”
高明认为,不赚钱的局面终归还是市场造成的,“即便有条件养宫廷金鱼的,也都去买了锦鲤最明显的就是,之前北京公园里都是养金鱼,现在却变成锦鲤了”高明还表示,一方面市场萎缩,另一面是养殖、销售现在没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跟上时代。
没人接班只能叹气市场萎缩、利润走低,但终究也是个行当宫廷金鱼如今“青黄不接”,一个重要原因与北京的蜜蜂产业养殖者老龄化有点类似,就是过于费体力、耗时间,年轻人不愿意接班养金鱼是个苦差事,而且金鱼还时刻离不开人。
“你一离开,它们就会给你点‘颜色’看看”说起这事儿,高明深有体会,今年年初由于疫情的关系,原先的工人都来不了,只有他一人打理整个养殖场。
夜里还必须得巡场,看看有没有缺氧、水质变浑浊等情况,可毕竟有时要回家,就几天没顾上。有一天早上一来发现,一池子的鱼都死了”这可让高明心疼坏了,“这些鱼基本上都是比较优秀的老品种,一下全没了,估算得有近600尾像是鹤顶红、五花水泡等一些鱼,在我这里就算绝种了”因为受到的心理打击太大,高明当时就想放弃了,“辛辛苦苦养了几年的鱼,一晚上说没就没,要不是别人苦心开导,真就关门了。
”之后,他又搬回了养殖场住,直接在池塘旁边搭了一个小帐篷,“条件艰苦,工人都不愿意来,只能自己守着”李勇由于常年守在养殖场,很少碰见整个池塘“全军覆没”的情况可距离他上次回家,已经是去年年底的事了“孩子回国,我回家小聚了一下。
第二天早晨5点多就回养殖场了,因为要给小鱼捞鱼虫”
捞鱼虫也是养殖业者的常规操作,高明称,目前市场上已经没有给小金鱼吃的饵料,只能自己下河捞,“这么多小鱼等着吃饭呢,不能断了它们的口粮”李勇说,更要命的是,基本上只有臭水河里才有鱼虫,一个胳膊一会就能落上10只蚊子,“捞到7点就得回来了,还得喂鱼、换水、刷池子……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
高明说,就是因为这种生活方式,让年轻人打了退堂鼓,“刚开始我培养儿子跟我一起养鱼,但看到是这个状态,就坚决说干不了”目前,高明的养殖场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我现在50多岁,身体不错就先继续干着,等哪天真的干不动了,只能关门。
”说起这个高明就开始叹气,从7岁看父亲养鱼,到现在,高明依旧打心眼里喜欢金鱼,偏偏没人接班了看着那仅剩的一盆鱼只想哭金鱼养殖的要求一向很高,“手艺”不到位,“收益”更不到位,让养殖新手更感到难上加难天津养殖业者徐雁超今年4月份来到北京学习养殖金鱼的技术,“我都养了9年的金鱼了,到现在感觉才刚刚摸到一点门路”。
徐雁超说,他25岁接触金鱼养殖完全是觉得这个行业赚钱,“那时候,我们那很多人开始养金鱼,都认为能挣大钱,但现实却给我们上了一课”徐雁超的养殖知识都是从书上、网上学习的,“刚开始不懂,买鱼苗的时候就被人坑了。
因为不会挑,他们推荐的都是不好的鱼苗,根本养不活”就这样,第一年可算是血本无归,2万尾金鱼最后就剩了200尾,“看着那仅剩的一盆鱼只想哭”第二年,徐雁超开始挑选好的鱼苗,但最后大部分金鱼还是没能成活,“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完全是按照书上教的来养的”。
第三年,他还是没有放弃,“坚持到秋天,我的鱼基本上仍是‘全军覆没’,冬天我就去打工挣钱补贴养鱼,过完年之后继续干”就这样过了9年,徐雁超还是没能摸到门道但这份勇往直前的冲劲儿引起了李勇的关注,于是让他来到自己的养殖场学习。
这时候,徐雁超才发现,养鱼真是门手艺,自己的养鱼知识完全不够用,“我到了师傅这儿才知道,就单单换水这一个步骤都有很多讲究”李勇说,养殖不出好品种的金鱼,任何养殖场最后都只能关门,“北京的宫廷金鱼就是以品质佳、形象好著称,如果技艺不到位,养出来的也没人认”。
就像有一种老北京金鱼“鹅头红”,虽说名字耳熟能详,但其实这是特稀少的品种,产量很低鹅头红非常难培育,要求鳞片非常细腻,腮部干净,身体洁白无暇,不能出现红斑这样珍贵且难培育的品种,也曾一度濒临消失。
何川表示,“现在培育出来的鹅头红都是千挑万选的,一个养殖场一年仅能挑出几十条到一百条,到第二年再淘汰之后,剩下的部分就更少了。”还有很多金鱼种类随着审美的变化,受众群体明显减少,比如原来很受欢迎的老北京“丹凤金鱼”,在市场上就绝迹了。
头像就是大胖娃娃抱金鱼看着金鱼行业慢慢凋零,让不少从业人员发愁,一直在向大众推广宣传金鱼这些年,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就陆续恢复着金鱼品种的展示,去年还在故宫办了展。
今年的宫廷金鱼展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水产技术推广站何川的头像就是一个大胖娃娃抱着金鱼,他说,不仅想让更多人熟悉金鱼,也想让大家能从金鱼身上找到文化自信,“金鱼在中国从古至今就是吉祥的象征,杨柳青年画里最经典的图案就是‘年年有鱼’。
现在大家都爱说转发锦鲤,但锦鲤是日本的一个品种,只有300年的时间,而我们的金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希望有一天大家不再是转发锦鲤,而是转发金鱼,比如北京著名的金鱼品种‘鹅头红’就有鸿运当头之意”何川表示,现在金鱼的主产区已经转移到南方,尤其是福州,基本上占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北方的金鱼养殖虽然在逐渐减少,但精品金鱼并不输福州。
何川觉得,如果北京能坚持传承发展金鱼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金鱼、喜欢金鱼、这个市场会变得更好,“市场上买的人多了,自然养的人就多了,希望可以慢慢恢复北京养金鱼的传统,让北京金鱼一直流传下去”新京报记者 李傲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世辉来源:新京报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