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3-17 11:58 13
钦江自北向南流,入海口便是钦州湾。湾前蔚蓝的海面上散落百十个小岛,小岛与小岛之间被宽。性特的境环度盐低喜蛎牡窄不一的水道环绕,这众多弯曲的水道就是龙门七十二泾。如此的地形海况使得钦州湾海域比外海多了一份平静。随着钦江水不断流入,在这片橄榄型的湾区里,海水中的盐度相对较低,这个特点也正好契合了牡蛎喜低盐度环境的特性。
如今,钦州市已形成以龙门。个51地基养吊蚝大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个。
据统计,到2021年,钦州市全市大蚝养殖。业产殖养及苗种蚝面积15万亩,产量29.7万吨,年产蚝苗1.3亿支,形成了钦州产值突破30亿元的大蚝种苗及养殖产业。
5月清晨的钦州湾,海风微凉中带点咸甜。七十二泾有名的大蚝养殖户郑宏民早早驾船出海来到他的蚝排查看自己吊养的大蚝。今年64岁的郑宏民看起来瘦弱而单薄,他一辈子从事大蚝养殖,现在是钦州市大蚝产业协会会长,获得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种养能手"和"科技种养大王"称号。他创立的水泥块串大蚝育苗技术及粘蚝串吊养殖技术模式,甚至推动了钦州乃至整个广西大蚝养殖业的发展。
随着新的育苗和养殖技术的运用,郑宏民的事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2003年5月,他成立了钦州市海华蚝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以大蚝养殖和加工、科研为主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也是钦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在科技为产业赋能的养殖方向上,郑宏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2016年,在广西北部湾大学和各级渔业科研部门的支持下,钦州市海华蚝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钦州市钦南区近江牡蛎专家组。大蚝专家组通过引进、转化、集成等方式开展大蚝采苗、标准化养殖、加工技术改进,提高了种苗质量以及养殖和深加工技术水平,也延长了产业链。
在常年的养殖实践中,郑宏民发现传统的养殖平台——毛竹蚝排存在不能抗大风浪、单个蚝排面积过小、使用寿命不长、综合成本高等硬伤,他和专家组在2017年制造了抗风浪养殖蚝排,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2021年,钦州市海华蚝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制新型PE抗风浪蚝排养殖系统。该系统采用高分子材料HDPE挤出或注塑成型,很好地解决了竹排整体性不强,稳定性差,抗风浪能力弱的弊端,为渔民到离海岸更远的海域去养殖大蚝提供了新型养殖平台。
如今,郑宏民和他的合作社养殖户同事们计划建立一条加工大蚝系列生产线亿元的大蚝原种蚝苗育苗工厂,形成大蚝养殖、加工、销售产业一体化,继续扩大带动钦州——广西——全国沿海大蚝养殖,打造一条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大蚝全产业链。
朝阳映照着郑宏民黝黑的脸庞和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个瘦弱的赶海人骨子里透出一份坚毅和不服输的倔强,让人毫不怀疑他和其他养殖户们会在振兴乡村经济、壮大钦州大蚝产业的航线上继续乘风破浪,再做新的贡献。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