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3-24 05:38 7
记得那日在民族村,有个小家伙吓得花容失色,直呼“蜻蜓!蜻蜓!”我远远地听到了,赶紧跑过去安慰她:“别怕,蜻蜓可是无害的小精灵呢。”
这不,前些日子在上海动物园的“拯救自然缺失症研讨会”上,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主任王渝分享了一个类似的经历。她说:“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了解得越来越多,但接触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据会上披露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问卷结果显示,竟然有高达51.42%的孩子在节假日从不或极少去公园游玩或参与户外活动。这可不是小事,专家们都在呼吁,别让今天的“宅娃”变成明天的“宅男宅女”。
闫保华,全球绿色资助基金项目协调人,也表达了他的担忧。他说,现在的孩子身边的“自然”确实比我们小时候少了很多。这不仅仅是城市化的问题,还有空气、水体污染、家长忙碌、学习负担重、电子产品依赖、安全事故防范等因素,都在孩子与自然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壁垒。
王渝认为,城市缺的不仅仅是自然,更缺的是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当周末,我们都会跟着大人去菜场买菜,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那种快乐真是难以言表。
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主任李冰介绍,调研发现,只有14.08%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超过7小时,而有40.78%的孩子每周花在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超过6小时。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从0到4岁时的50%,降至13到18岁时的13.05%。
自然缺失症可不是什么医学术语,但它确实有一些“症状”。闫保华表示,自然缺失症可能导致儿童肥胖、糖尿病、注意力障碍、抑郁症、视力退化、交流困难、阅读能力下降等问题。
更可怕的是,自然缺失症的“并发症”。随着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孩子对户外活动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调研发现,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的孩子,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度也是最低的。
李冰透露,调研中,有55.85%的孩子愿意去主题公园、游乐园、展览馆等,只有24.41%愿意去郊野、林地、湿地、山林等。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到田野里,追逐蝴蝶,捉迷藏,那种快乐真是无与伦比。
重建孩子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行动。我们可以从饮食开始,带着孩子去菜场买菜,甚至去采摘;也可以从事阳台种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当然,最好是周末踏青野营,选择更荒野的环境旅行。
一本《林间最后的小孩》在研讨者中引发共鸣,书中写道:“在我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校,在我们生活的所有环境中,我们可以马上鼓励儿童与自然的重新结合。但是从长远来看,除非我们改变文化模式并重建环境,不然我们和自然的鸿沟将愈来愈宽。”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