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百科

猫咪百科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猫咪百科 >

上海一女子把野兽幼崽当成小狗 将兔狲繁育做成“连续剧”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19 25


上海一女子把野兽幼崽当成小狗

这么小的狗在外面肯定是活不成的,于是胡女士动了恻隐之心,将这只“小狗”带回了家,并精心照料。

起初并没啥。性习活生些一的有异样,但是在近期,胡女士感到有些奇怪,这只小狗的外貌越来越不像狗了,而且也没有表现出宠物犬该有的一些生活习性。

为了解决自己。貉个那的疑惑,胡女士咨询了相关专家,经过专家辨认,胡女士捡的这只“小狗”其实并不是狗,它真正的学名叫貉,就是成语“一丘之貉”里面的那个貉。

在我国,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是禁止私人当成宠物饲养的,所以胡女士捡到的这只貉,而今被送往了上海一家动物园。

其实胡女士之所以能捡到这种野兽幼崽,并不是偶然,因为貉在上海多个区域里面,已是随处可见的野生动物了。

根据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的调查数据显示,整个上海的貉数量,已超过了5000只

幼年时像小狗,成年后像浣熊

不怪胡女士会认错,因为貉在幼年的时候,的确很像一只小狗,而且它本身也属于犬科动物。貉是犬科里面非常古老的物种,被认为跟犬科祖先较为相似。

幼年的貉像一只小狗,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它也渐渐显露原形。成年之后的貉跟小浣熊很像,明显特征是眼部周围的毛发为黑色,像是眼罩一样。

成年貉跟浣熊实在是太像了,以至于很多人都会将它们认错。但仔细看还是能看出一些差异的,比如小浣熊的尾巴有环状斑纹,貉则没有;小浣熊的前爪有5个指头,适合抓握,而貉的爪子则跟狗、狐、狼等类似,是犬科里典型的爪子。

貉是一种小型的犬科动物,雄兽平均体重为6.5千克,比狐狸、家犬都要小一些,但是要比小浣熊大。

它们的活动具有昼夜规律,白天一般躲在隐蔽处休息,晚上出来觅食,主要捕食一些小动物,比如老鼠、昆虫、鱼等等,也吃水果、真菌等植物性质的食物。

貉在犬科里面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因为它需要冬眠。尤其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貉,冬眠的现象更为普遍。

不过与熊这类冬眠物种不同,貉睡得比较浅,即便在冬眠中,一些异常的响动也能将其唤醒。

上海的貉到底多“疯狂”?

一般来说,人类聚集的地方,基本上很少出现野生动物,尤其是体型不算太小的捕食者。

“人进兽退”是历来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城市化速度加快,野生动物的消失速度也是空前的。

不过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一些野生动物,在漫长的与人类相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渐渐在城市站稳了脚步。

比如北美的郊狼,就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将栖息地扩大了40%,其中这部分扩大的栖息地,大多都是城郊。

貉也是为数不多能适应城市生活的物种,早在2005年的时候,上海就报道发现了貉,只是那个时候貉的数量不多,我们对其也不熟悉,用了“奇怪的动物”来形容它们。

这么多年过去了,貉的数量翻了好几番,越来越多,上海已确认有貉生存的社区,就高达150多个

它们成群结队出现在公园里,在绿化带中穿行,会趁着夜色翻找垃圾桶,俨然一副流浪狗的模样。事实上一些对野生动物不熟悉的我们,见到了貉也的确会将其当成是一种流浪狗。

显然野生的貉已经适应了上海的生活方式跟节奏,赖在这不走了,把小区当成了自己的家。废弃的下水道、居民的储藏室、墙角的缝隙等等,都能成为貉的窝。

它们不仅能跟流浪猫、流浪狗抢食,水性还不错,会到景观池、鱼塘里面捕鱼。比如在上海松江小区池塘旁边,路过的市民就不止一次看见它们抓里面的鲫鱼吃了。

貉毕竟是一种捕食型的野生动物,虽然生性算比较温驯,但也有不少市民表示,可能会对小孩、宠物猫、宠物狗等形成威胁,甚至可能传播一些细菌、疾病。

为什么貉会出现在上海?

貉在上海一些区域里面,已经呈现出泛滥的苗头了,不少居民均表示受到了貉的困扰,但介于它是二级保护动物,不能私自捕杀,大家也是“敢怒不敢言”。

野生貉的数量多了,的确能对居民造成一定的困扰,比如不少居民原本放在院子里喂猫的猫粮,就被几只貉一扫而空。

还有一些女孩子表示,不太敢出去夜跑,怕不小心绊倒了它们而被咬。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貉生活在上海呢?

首先这肯定跟当地的环境是离不开的,根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底的时候,上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就已经达到了40%了,众多的城市公园、湿地、森林等等,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铁一样,源源不断将周围的小动物们吸引过来。

其次是貉这种动物,与其他野兽相比,生活方式跟流浪狗比较相似,食性较杂,除了肉食性之外,对素菜也来者不拒,更重要的是,它们进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使得它们一下子就脱颖而出。

要知道城市的食物残渣里面,最多的就是淀粉类食物。

除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之外,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貉,由于缺乏天敌抑制,所以幼崽成活率很高,种群发展自然变得更快。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它们的容忍度较高。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你在公园里面发现了一只豹子,或一只狼,那肯定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甚至各方力量都会登场将其尽快捕捉。

然而如果你只是看见了一只“流浪狗”或“小浣熊”,大概率会被它们可爱的模样吸引,加上貉生性温驯,自然不怎么会被人类排斥。

怎样控制貉的数量?

貉在上海出现,一方面说明了当地环境不错,但另一方面它们毕竟是野生动物,数量多了也不是好事,而且已经对我们造成困扰了,所以关键是如何控制它们的数量。

有人表示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引进貉的天敌,说不定会有些作用。

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毕竟在自然界里面,貉的天敌主要是狼、猞猁等猛兽,它们能否在城市里面生存下来暂且不论,关键是这些猛兽对人的威胁也大,试问公园里如果出现狼群,谁不害怕?

控制城市里面貉的数量,我认为关键还是靠人,比如可以预定一些捕杀目标,组织狩猎队合理进行生态捕杀,就如同控制局部泛滥的野猪一样。 也可以采取转移栖息地的方式,寻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将貉迁移过去。

比如在《印度时报》曾报道了卡纳塔卡邦一地,因为猴子泛滥令我们不堪其扰,于是当地就将猴子捕捉,然后送往22公里以外的森林里放生,让它们在那里生活。

将兔狲繁育做成“连续剧”

“我想给雪豹几平方公里的场馆,给它们天然的岩石山、河流和草地。”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齐新章不仅表示希望拥有像国内外同行那样为动物打造尽可能接近野外生活环境的笼舍,同时能有更多的游客前来看动物,这不仅仅是为了收入,也为了能发挥动物园应有的保护教育作用。

要是在几年前,这个理想对于齐新章和西野这个预算有限、游客流量较低的动物园而言,似乎遥不可及。但在当下,通过短视频科普雪豹、兔狲等高原特有生物并将其“网红化”所带来流量以及线下不断升温的热度,或将为实现这一理想带来了绝佳契机。

正在线下活动中做科普演讲的齐新章。

预算、资源有限怎么办?

通过“野路子”即可提高动物福利

齐新章今年38岁。网友们在了解他的真实名字前,更多的是在微博、抖音、B站上通过“圆掌”这个ID去认识西野的各种“神奇动物”。

从2012年正式进入西野工作以来,在十年的时间里齐新章从普通饲养员成长为动物园副园长,园区内动物的饲养管理、经营管理、宣传策划、科研项目以及野生动物救护等,都由他一手负责。在齐新章眼里,西野就是他的一个“孩子”。

照顾好这个“孩子”并不容易。据齐新章介绍,西野的动物数量大概在1200只,共108种动物,接近北京动物园的五分之一,而西野的年收入是2000多万,只有北京动物园的十八分之一。齐新章想给他的“孩子”更好的条件,但钱这一现实因素还是产生了制约。

“西野各种基础差、底子薄,从方方面面来说都有劣势。”齐新章表示,西野尽管占地1000多亩,但当年投资建设的时候花费总金额只有不到一个亿,而且周围地质条件很不稳定,导致很多的基础设施容易随着山体的走形而出现开裂之类的问题。“况且场馆很多场馆的建设水平是比较落后的,不仅面积小,采光也不好。”齐新章坦诚地说。

在西野,动物们想吃到好的食物,似乎也是遥不可及。最直接的体现,在于活鱼这一看似简单基础的指标之上。

“我们西宁作为内陆城市,就算是人想吃活鱼也要比发达地区承受更高的成本。动物们想拥有活鱼自由目前还是不大现实。”齐新章表示,一般而言涉禽、游禽的饲料中有活鱼是最好的,这能给它们提供捕猎的机会以释放天性; 像棕熊这种偏杂食的肉食动物,同样需要活鱼来丰富它们的食物来源。

涉禽、游禽的鱼类食物来源多靠冷冻的小黄鱼,至于活鱼,齐新章想办法不时地给它们提供活鱼当中成本最为低廉的泥鳅,而不是发达地区动物园常见的鲫鱼。“水鸟还是有捕捉泥鳅的能力,但棕熊的大手掌是抓不住泥鳅的,只能看着干瞪眼。”

业内越来越重视动物福利,“笼舍丰容”这一理念也成为了潮流。所谓丰容,指的是通过改善饲养环境和方法,让动物在笼舍内的生活更加丰富有趣,减少因无聊和天性不能释放所带来的例如来回踱步、拔毛自残等刻板行为。从2013年起,通过北京动物园等同行接触到丰容理念的齐新章,也开始为西野的动物们进行笼舍丰容。

“我们虽然有点‘穷’,但毕竟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穷人有穷人的过法。”在资金匮乏的西野,齐新章等人想尽办法,通过废物利用来提高动物的笼舍丰容水平,例如将已经完全秃掉的扫把回收起来,在扫把缝里填上面包虫,让猴子将扫把里面的虫子一个个地抠出来吃; 猫科动物的笼舍里也收集志愿者们捐赠的家猫物品,比如猫爬架、猫抓板、玩具球等,让豹猫、兔狲、荒漠猫、雪豹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单调。

正在叼着玩具球玩耍的雪豹。

“狲爷在此”:“不正经”调侃带来正经科普效应

西野是全国第一家高原气候的野生动物园。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西野成为了全球唯一一家有荒漠猫的动物园,也是国内唯一能看到兔狲的动物园,同时还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环境下的雪豹种群;兔狲的人工繁育,以及猞猁的野化放归,也是全国仅有的。这些“猫咪”们本身也极具观赏性,单挑一个品类出来都足够吸引眼球。

西野饲养的一只猞猁。

在这当中,红遍全网的就是西野的5只兔狲。“一个发达地区的人为什么要来我们这参观动物园?要看其他地方没有的特色物种,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理由。”齐新章说。

为何兔狲“战胜”了同为猫科亲戚的雪豹、荒漠猫、猞猁和豹猫,成为西野头号“网红”?这个光看名字似乎与猫完全不沾边的家伙身长约60厘米,拥有着和名贵宠物猫种“曼基康”一样的极短四肢,全身覆盖着适应高原寒冷气候的厚绒毛,圆滚滚的像个会移动的煤气罐。与呆萌的身材相比,兔狲的气质却被认为是“卓尔不群”,尤其是那副天生傲慢的眼神极为吸睛。南都记者在抖音上看到网友评论,称兔狲拥有“五分不屑三分漫不经心以及一分鄙视的霸总眼神”。

一只兔狲正站在由枯木搭建成的猫爬架上。

在新媒体时代,齐新章等人看到了兔狲自带的流量价值。为了强化大家对兔狲的印象,他们另辟蹊径,在所有关于兔狲的短视频上配备了一首吉他指弹歌曲《赤実》作为专属BGM,成功达到了“洗脑”的效果。有不少网友表示,只要一听到这首BGM,大脑中就自动浮现出兔狲这个奇特的形象。

在园内5只兔狲当中,“狲思邈”是其中最火的一只,也是所有兔狲当中唯一的男丁,经常被网友戏称为为“狲界男明星”。

“狲思邈”的名字来源于“四秒”的谐音梗,因为它在第一次交配时持续的时间只有四秒。在当今这个“不正经”的社媒环境下,“一次只有四秒”这一笑料广为流传,很多抖音网友纷纷打抱不平:“四秒:你清高,你了不起,你拿我的事到处说。”“你有四秒不开心的事吗?圆掌不会昭告天下的。”

齐新章表示,科普并不是一个有知者对无知者傲慢地进行知识灌输,是可以通过讲“不正经”的话题,引出对知识的宣传,从而让更多人在讨论、调侃当中潜移默化地学习。

像“四秒”这个“不正经”的梗,背后带来的是一次正经的知识分享。通过“狲思邈”的故事,大家才知道兔狲的人工繁育有多难。在抖音上,大家开始了解兔狲的繁育准备,观察它们的发情和交配,了解到它们吃什么,也看到了它们如何出生、如何面对弓形虫和新型猫瘟的侵袭。我们从单纯的“喜欢兔狲”,慢慢地转变为“关心兔狲”,开始为兔狲捐赠丰容物品,也给园区捐赠物资。

正在打闹的一对兔狲“情侣”。

对兔狲的展示并不只停留在外形和个性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兔狲的习性特点,齐新章在自己的抖音账号@圆掌 上用一百多期的视频连载记录了兔狲的繁育过程。严肃的知识分享吸引了一大批铁粉。大家像追剧一样,在抖音上追兔狲繁育;微博上以西游记当中的“俺老孙来也”为灵感的“狲爷在此”超话也带来了1.3亿的阅读量。

“很多人看了兔狲的繁育连载,才知道同样是猫,为什么家猫一年可以生这么多小猫,但兔狲这么多年来的人工繁育却是成果寥寥。”齐新章表示,兔狲作为高原特有物种,其免疫力在面对复杂环境时十分脆弱,像家猫常见的弓形虫病、猫瘟等,就是小兔狲夭折的主要原因。

齐新章摸索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小兔狲大约40天大的时候,就将它们和母亲分开,通过专门的育幼室及时观察它们的身体状况,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纵使如此,全园也只有“狲大娘”这只独苗成功活了下来,成为国内当今唯一一只人工繁育的兔狲后代。

令人欣慰的是,兔狲的爆火也使得流量成功变现,越来越多的游客奔着兔狲而来。齐新章透露,兔狲在打造IP之前生活的小型猫科动物馆,是园区里最偏僻的一个场馆,“如果一天有1000个游客,去看兔狲的可能不超过50个”。但是从2021年兔狲爆火之后,尤其是夏季旺季,每天兔狲场馆外都挤满了参观的游客,有的人可能排队等了三四个小时才能等到它,但为的就是一睹“狲爷”的真容。

正在猫窝中睡觉的兔狲。同为小型猫科动物,兔狲的不少习性与家猫是类似的。

“国内只有我们有兔狲,因此我们必须要让更多的人通过野生动物园来知道、了解、关注、关心这个物种。”齐新章认为,当我们在接受科普并喜欢上兔狲之后,那么在兔狲遇到困境,需要社会投入一些资源去进行保护的时候,得到的支持度将会大大提高。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

期望打造国内高原生物旗舰保护物种

当西野通过科普积攒的口碑和人气都迅猛提升时,疫情又来了。

2021年上半年,西野同期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最好的2019年,但7月底疫情形势变化,到青海来旅游的人大幅下降,收入又断崖式下跌。到了2022年上半年,西野更是因为疫情直接闭园两个月。

“我手里捏着这么多的好牌,但是出牌的主动权并不在自己手上。”在此背景下,齐新章愈发看重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科普的价值。他觉得,“先让大家认识了解这些神奇的、不被公众广泛认知的物种,进而喜欢上,这是一切的基础。”

“西宁野生动物园”、“圆掌”的账号不仅更新着兔狲的视频,例如雪豹“凌霜”“傲雪”、荒漠猫“黄老太”等高原特有物种的日常也不时地放出。对于高山兀鹫这一鲜为人知但人工繁育较为成熟的物种,齐新章也专门开设了“小毛球”这一超话,记录着高山兀鹫雏鸟的成长过程。

动物园兽医正在为从野外救助回来的荒漠猫做体检。

视频科普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齐新章还记得,2020年,冬天温度很低,没办法给猴子做药浴,导致猴子的皮肤病比较厉害,掉了很多毛,而且猴子本来就长得瘦,掉了毛看起来更瘦弱。有一位网友去西野拍了一些小视频发在网上,说“西野在虐待动物,动物生活得很惨。”

尽管齐新章努力去解释并回复每一条负面评论,但争议并没有消失。他意识到,大家是因为不了解,才会有这么多的误解。于是他开始在抖音上发科普视频,然后做了两个多小时的直播,去猴山现场回答大家的质疑。仿佛一瞬间,关于西野的负面评价就消失了,当时追责的人,后来成了西野的粉丝,帮着动物园去解释和澄清。

通过社交媒体,齐新章和网络知名科普博主也产生了“梦幻联动”。今年3月,被网友戏称为“藏狐”的科普大V无穷小亮还亲自探访了西野,“藏狐”与兔狲这对青藏高原上的两大“网红”相遇,视频点赞量超过了117w,为西野带来了一大批痴迷科普的动物爱好者,而这些人也开始向动物园捐赠。据齐新章透露,2017年以前,动物园连猫的玩具都很匮乏。 网友们送来了猫抓板、猫爬架,逗猫的玩具,麻绳,防疫物资和医疗物资,为猫科动物的笼舍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环境丰容问题。

正缩在网友捐赠的猫窝当中的荒漠猫。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的这句名言,是齐新章最爱引援的一句话,而这句话多年来一直写在入园处的第一块科普牌上。齐新章表示,希望可以继续通过网络科普,在园内的网红动物当中打造一个高原生物的旗舰物种。

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的名言是齐新章最喜欢引用的,也是一直鞭策他坚持科普工作的一大动力。

“说起野生动物,我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起狮子、老虎、大象。但我特别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大家张口就能提到兔狲、雪豹,这样也意味着,高原生物的保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齐新章如是说。

齐园长的旅游推介:

西宁野生动物园,位于青藏高原的门户,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是一家以青藏高原本土物种救护、繁育、科研和教育为核心的野生动物园,这里是全世界唯一饲养展出荒漠猫和普氏原羚的动物园、全国唯一饲养繁育兔狲和高山兀鹫的动物园。“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我希望有更多朋友知道、了解、关注、关心青藏高原本土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欢迎广东朋友们,尤其是经历完人生大考的高三、初三学子们,前来西宁野生动物园避暑并认识高原上的“神奇动物”!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图片来源:西宁野生动物园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