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27 35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环保干部使命重大、任务艰巨。特别是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启动以来,一大批积淀已久的问题得到了迅速整改。但环保问责异化成问责环保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意见》逐条列明了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责任追究的12种具体情形,如在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决策部署中,为推动发展、攻坚克难,主动解决问题而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出现失误或错误;在实施重要规划、落实污染防治目标、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环保督察整改过程中,因自我加压、提高标准,客观原因致使自定目标任务未能完成等,为环保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系上了“安全带”。
《意见》也明确了6种不得以容错免责为由从轻、减轻或免予责任追究的情形,严防容错免责成为干部违纪违法的“保护伞”。
按照《意见》。处好的规定,启动和进行容错免责认定工作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统一领导,厅机关党委(纪委)、人事处负责承办,驻厅纪检监察组负责对容错免责工作进行监督。容错免责认定按照申请、调查、认定、反馈、备案等5项程序办理。承办部门应允许申请容错免责的单位或个人据实申诉,充分听取当事人的申诉意见;单位或个人认为厅机关党委(纪委)应当受理容错免责申请而未予受理的,可向驻厅纪检监察组进行申诉,切实保护干部合法权益。《意见》还对容错免责结果的运用进行了规定,通过4个“不受影响”和1个“酌情或从轻或减轻处分”,让经认定予以容错免责的单位或个人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高校禁止学生喝酒引热议
视频中提到,西安翻译学院发布了一份《关于严禁学生在校期间饮酒的规定(试行)》,对该校大学生校内外饮酒做出了规定。文件第三条提到,严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饮酒(含酒精度饮料),学生因生日、节假日、入学、升学、毕业等原因在校内外组织的聚餐活动一律不得饮酒。第四条还规定,严禁教职工和学生饮酒,一经发现,由学校人事部门按照学校制度处理。而饮酒或酒后滋事被处分的学生,最严重的将会被开除学籍。
对此,有人表示,学校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校园里喝酒出的事太多了。
@南枫翊:喝酒要适度,而且校园内喝多了,特别是宿舍容易闹事。
@oria-home:说真的,之前就有喝出事的,结果家长来学校闹。
但也有人表示,这种做法是不是学校管得太宽了……
@Ciroyu:我觉得喝不喝酒是个人自由吧……毕竟都是成年人了。
@ AT丶eleven:不能一刀切。
@ 欢毅的大号:怎么都管上喝酒了?吸烟也管管吧?谈恋爱也管管吧。
学校回应:这并非新规定
“这个规定并不是最新出台的,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我校不允许学生在校期间饮酒。”12月2日,西安翻译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邱杰表示。他说,从1987年学校办学之初,就发布了《西安翻译学院学生校园文明公约——“十不准”》,不准学生在校内外喝酒。2017年又对“十不准”进行了修订。此次网上热议的对饮酒做规定的文件是2016年发布的,并不是新发布的。
一份旧规定最近为啥又在网上被热炒?邱杰表示,“最近,很多高校有毕业季聚会,出现一些学生酒后失控、呕吐、寻衅滋事的情况,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我们在11月29日向周边商户发了一份倡议书,倡议不向学生售卖烟酒。”
对于饮酒的学生怎么处理?邱杰说,发现学生喝多了闹事,首先要救助醒酒,管控其失控行为,再根据《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进行处理,如“学生在校期间饮酒,不听劝阻,不接受批评教育或对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产生干扰,将给予警告以上处分;学生在校期间酗酒且屡教不改,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记过以上处分;学生因饮酒滋事造成不良后果的,应由其个人承担全部法律责任,赔偿损失。”
▲视频截图
今年3月云南艺术学院曾出台一则“禁酒令”,称“一经发现,学校将把你的醉酒后的照片快递给你父母。”对此,邱杰表示,不会把醉酒学生的丑态照片直接发给家长,但如果达到一定危害程度也会“叫家长”了。“我们实施‘禁酒令’是坚持对学生身心的保护,也符合管理需求,是为了将隐患降到最低。处理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式。”
那些年,我们遇到的“奇葩校规”
贵阳某中学:上厕所需带“如厕牌”
贵阳某中学规定,学生在上课期间上厕所需带“如厕牌”。校方称,一班一块,不得外借。且每次只能准许一人使用,不得以上厕所为由在外逗留。
南京某初中:禁止看湖南卫视
“上课期间(周日至周四晚上)不准看电视,周末在家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CCTV-2、CCTV-9、CCTV-10。”一位家长参加完家长会,向孩子传达了学校的新规定。
河南某中学:男女交往必须5人在场
“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学在场。”“严禁随意出入他人教室、寝室,违者一经查实,给予全校通报批评。”这是河南某高中的校规。校规中还有多条规定禁止男女生单独接触、交往,而一旦违反,根据规定最严重的将被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对此,不少学生及网友质疑:在该校老师眼中,学生之间已不存在纯洁的男女同学关系,并称其为“史上最严校规”。
济南某中学班规:男女生禁乘一辆自行车
一则落款为“济南某中学”的《规定》,在微博热传。其中称:若学生出现同乘一辆自行车或电瓶车非姐弟兄妹关系、男女成双入对、经常一起出入超过两次等7种情形时,学生将回家反省7天并签试读协议;若属再犯劝其退学,若以前有过其他任何形式的试读协议者劝其退学。后来据了解,这个规定其实是该校高二年级某些班主任制定的。
甘肃某大学:检查宿舍时床上不许有人
检查宿舍的时候,床上不许有人,桌上不许有任何东西,地上不许有任何东西,窗上不许有任何东西,晾衣服的地方不能有衣服,床上不能有人睡觉。若学生在非睡觉时间睡觉,被发现后,当场处以记过处分;若围观舍友睡觉而不加劝阻,处以警告处分。
东莞某大学:入学签自杀免责书
东莞某大学也曾出台奇葩校规:新生踏入校园的第一件事,就是与校方签订《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协议书明确:“学生本人对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光明时评:高校应克服强硬管理的冲动
过度饮酒不利于健康,但全面禁止饮酒,可能吗?有媒体报道,从1987年学校办学之初,西安翻译学院就发布学生校园文明公约,不准学生在校内外喝酒。此后多年,该校一直保留相关规定,学生因生日、节假日、入学、升学、毕业等原因在校内外组织的聚餐活动一律不得饮酒。最近,这条校规在网上引发争议。
酗酒危害无穷,发生在校园里,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身份,也会影响校园风气。毕竟,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试想,如果有学生醉醺醺地走在校园里,甚至出现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成何体统? 高校出台规定,限制学生饮酒,是维护教学秩序、践行育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问题是,不分场合、不区分时间地禁止学生饮酒,是否有点“不近人情”?饮酒使人心情愉悦,在“酒文化”传统浓厚的国内,饮酒还是社交场合难以回避的习惯。西安翻译学院过于严苛的“禁酒令”,割裂了学校与社会人情世故本有的联结。
一刀切禁止学生饮酒,不仅逾越了学校实施管理的权限,其可行性也要打个问号。因为酒后驾车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对“禁酒”执行力度最严的莫过于针对机动车驾驶人。学校毕竟不是交通执法部门,没有随时检查学生是否饮酒的权力,事实上也没有挨个检查学生的能力。换言之,学生如果在校外偷偷喝酒,很难被学校方面发现。这条无法被充分执行的校规,其真实意义是存在疑问的。
近年来,一些高校制定的校规,动辄在舆论场上引发争议,甚至经常被扣上“奇葩校规”的帽子。其实,一些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校规,倒未必真有多么“奇葩”。从制定初衷来说,这些引发关注的校规,还多表达了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苦用心。 校规的目的合理,不等于转化为成文文件、刚性制度就合适,更不意味着校规的实施就畅通无阻。
教育不同于推行刚性的法令政策,其方法理应春风化雨,以情以理使受教育者信服。在教育过程中,制定校规校纪固然重要,制定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有必要,但归根结底应有利于推动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一些校规看似很有决心,很有力度,却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难免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
一些学校为什么热衷于出台强硬规定?恐怕未必是为了贯彻什么教育理念,而是为了方便管理。何况,有的校规连管理目标都达不到。比如,很多学校为了保障学生休息,就无视学生正常的用电需求,在夜间早早断电熄灯,就明显违背了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也有人质疑,学校习惯用下猛药和加码的方式开展管理,而不努力从问题根源寻求解决方案,只是为了在问题爆发时找到推卸责任的借口。
种种严苛校规,尽管初衷和目的不容置疑,也有所谓的规范程序背书,却独独忽视对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作为成年公民的尊重。大学是年轻人社会化的重要节点,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开展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学生迟早要离开学校和家庭的“保护伞”,面临社会上各种诱惑和挑战,饮酒也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具体话题。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年轻人如何游刃有余,有所为有所不为,终究要依靠他们自己。
一些高校用强硬姿态管理学生,事实上也是与行政化治教的弊病一体两面的。良好的学术氛围与校园风气并不是靠管出来的。高校管理者应学会退居幕后,尽到促进科研创新与维护教学秩序的本分。不管对学生,还是对教职员工,都不能居高临下,以行政权力干扰学术权和教学环境。
学生不是不能管,但要怎样开展管理,考验着高校的管理能力,更检测着校方对良好教学理念的理解。只有管理手段“柔”下来,以教学规律为准则开展管理,教学秩序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王钟的)
内容来源:华商报、光明时评、梨视频、新华每日电讯
本期编辑:张永群、刘嘉丽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