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40 31
不开心怎么办,不要紧,打开游戏右边的菜单,有没有看到一个“宠物”按钮?敌人有队友我们召唤一个宠物来助阵不就好了?有没有萌萌哒。不过此时大部分玩家的等级只有7~8级,“宠物”功能需要到11级才能开启,这是为什么呢?先卖个关子,我们升到11级再看。
我们很快升到了11级,此时系统引导大家去砸蛋召唤宠物,看到没有,原来通过砸蛋来召唤宠物是需要材料的,分别是宠物碎片和卡券,我们只有通过前面的关卡攒够足够的材料才能砸蛋,所以11级才能召唤宠物的原因就是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收集材料。当然玩家也可以通过完成任务积累钻石来砸蛋抽宠物,十连必得紫宠哦。
不同材料砸蛋召唤的宠物资质是不同的,碎片砸蛋最佳可以召唤出蓝宠,卡券砸蛋有几率召唤出紫宠,但获得紫宠的最佳途径还是钻石十连砸,即使是0元党攒488也是很快的,谁抽谁知道,强烈推荐!
宠物是玩家在《弹弹岛2》里最忠实的战友,打开宠物界面,点击“资质属性”可以看到宠物的生命、攻击、防御等三维会以百分比的形式加成到角色身上,具体的百分比视宠物资质而定。除此之外战斗中,宠物还会帮助玩家攻击敌人,造成的伤害按角色普通伤害的百分比计算,该百分比同样由宠物资质决定。由此可见,宠物资质越高,对玩家的帮助越大,腻不腻害?当战局僵持胶着的时候,宠物的补刀有可能成为决定性的一击哟。
由于宠物属性对角色的强力加成,根据不同玩家的需求,《弹弹岛2》里设计了4种不同的类型的宠物来满足大家,分别是:攻击型宠物、防御型宠物、血量型宠物和平均型宠物。
攻击型宠物顾名思义强化了攻击力,各项数值上,攻击最为突出,能够有效地增强玩家的攻击力,适合对自己且追求极限伤害的暴力玩家。目前游戏内攻击型宠物有:浣熊宝宝,梨子芽孢,青眼宝宝,精灵宝宝四只。
防御型宠物显而易见防御力超高,能够降低对方对自己的伤害,提高玩家的生存能力。适合沉稳喜欢后发制人的技巧型玩家。目前游戏内防御型的宠物有:机器宝宝、水晶小蓝两只。
血量型宠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血量极高,俗称“血牛”,鉴于游戏中中毒、核弹等暴力技能的存在往往让人防不胜防,所以有人会选择血量型宠物来代替防御型宠物弥补自己血量上的不足。究竟选择血量型宠物还是防御型宠物,还是要根据玩家角色的属性来决定。目前游戏内血量型宠物有:幽灵娃娃,神灯宝宝,小呆龙。
平均型宠物是宠物中各项能力均衡的“三好学生”,四平八稳,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也没有明显的短板,在剧情通关时是万金油一样的存在,几乎适合所有的场合,但是在竞技场,尤其是组队PK时就显得有点过于平庸。不是特别热衷于PVP的玩家可以选择平均型宠物,准没错。目前游戏内的平均型宠物有:狐狸宝宝,黑暗死神。
除了以上四种可以助战的宠物,游戏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经验宝宝,目前游戏里的经验宠物有:小猪经验宝宝,熊猫经验宝宝,它们的具体作用在接下来的宠物培养里会介绍。
选好了自己心仪的宠物,接下来别忘了培养它。《弹弹岛2》的宠物培养方式只有三种——升级、进化、重生,简单高效。
宠物升级是通过吞噬其它低品质宠物(尚未升级和出战)获得经验进行升级,前面提到的经验宝宝此时就发挥作用了,熊猫宝宝属于高级狗粮,喂食能够得到1w经验,小猪宝宝属于普通狗粮,喂食只能得到2q经验,要注意宠物等级不能大于角色等级,不要浪费狗粮哦;
宠物进化,需要先将宠物升级到指定等级,每次进化需要吞噬一定数量同类型的宠物和一定数量的宠物进阶丹,每只宠物最多可以进行4次进化,进化除了会提高宠物属性,还会改变宠物外形,4阶宠物简直各个都是白富美,你一定要试试;
对于不想要的宠物,可以通过宠物重生获得之前升级所消耗的材料和经验宠物,当然重生是要有代价的,重新获得的材料和经验宠物相比最初会有所减少,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各位玩家宝宝们是不是宠物的养成计划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呢。如果想要快捷高效的获得强力紫宠,最后再教你一招,《弹弹岛2》目前首充任意金额即送1688元紫武+5星宠物,而且这个活动是永久的!小编仿佛看见一大波紫宠在招手,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
大主宰h5钻石是非常重要的哦,那么钻石要怎么花费最划算呢?钻石要怎么消费好呢?下面这篇攻略为大家带来的是大主宰h5钻石怎么用最划算 钻石消费推荐。
大主宰h5钻石怎么用最划算 钻石消费推荐
钻石的使用途径:
不少玩家都想要攒满钻石来一次十连抽,其实没有什么必要,大千历险里会给玩家提供非常多的宠物,从六星到三星应有尽有,只要慢慢合成即可获得高星的伙伴。
钻石主要还是用来买体力、买突击获得更多的人物经验,以及购买一些伙伴的升级材料,后期升级材料可不好弄到,主要还是得靠钻石在商城中买,以及后期觉醒的材料之类的,总之前期多省省,后期钻石有不小的用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主宰h5钻石怎么用最划算 钻石消费推荐,现在大家知道了大主宰游戏中钻石要怎么花费了吧。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正在浏览此文章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