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7:00 31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撰文 | 阿娴
审校 | Cloud
(图片来源:pxhere)
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少“变色大师”,比如变色龙、乌贼、比目鱼、兰花螳螂等,它们会把自己身体的颜色变得与外界浑然一体,要么以此接近猎物,要么将其作为防御手段……
猫界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伪装者——暹罗猫,让不少铲屎官在冬天惊呼:原来我家猫还有两幅面孔呢!
正常的黑猫像是色彩均匀的煤球,暹罗猫则像是睡觉时把脸埋在平底锅上不小心煎糊了...... 图源wiki
暹罗猫(英语:Siamese cat)是世界上比较有名的短毛品种的猫,它们原产于泰国,而泰国古称暹罗,所以暹罗猫也由此得名。暹罗猫的外形特点是一双蓝色的杏仁形眼睛、三角形脑袋、肌肉发达的身体以及一张“五官不分”的大黑脸盘子。
刚出生的暹罗猫真的白到发光啊! 图源参考文献[4]
其实,如果你见过刚出生的暹罗小猫,就会发现它们除了鼻子、耳朵的颜色略深外,其余的身体部位几乎是白色的。然而养着养着,铲屎官就会发现,自家猫咪好像被人调包了似的,越养越黑,并且还黑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冬天温度变低的时候,暹罗猫的毛发就会变得越来越黑;如果是最近的高温天气,暹罗猫又会回原来的白金色。
有人认为暹罗猫其实是根据心情变色的,心情不好时就会脸色发黑;也有人说暹罗猫天生就是黑色的,白色的幼毛随着季节的更替逐渐被替换了(? 图源Gifer
和人类的头发类似,许多动物体内都有可以让毛发变黑的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的形成又依赖于酪氨酸酶的作用,酪氨酸酶又是由TYR基因编码而成的。简单来说,整个过程是:TYR基因编码→酪氨酸酶发挥作用→生成黑色素→动物体毛颜色表达。
而暹罗猫之所以会变色,是因为它体内的TYR基因发生了突变。
只有在低温条件下,酪氨酸酶才有活性,可以进行正常的色素沉淀。一只猫的体温一般是38~39.2摄氏度,暹罗猫的脸、腿、耳朵和尾巴等末端组织的皮肤温度较低,酪氨酸酶可以活跃在这些皮肤组织中,发挥作用,所以这些部位长年会保持一个较黑的水平。就像你去到空调房里,手脚和鼻子是最先变冷的。所以,如果你家暹罗猫大夏天忽然变得黝黑,可能仅仅是因为室内空调温度调的太低了
图源网络
近期也有不少网友发现,给暹罗猫剃毛后,也会产生相同的“美黑”功效。其原理和上文所说的类似,缺失毛发的皮肤表面的温度骤降,酪氨酸酶开始发挥作用,于是暹罗猫新长出来的毛发就变得黢黑。
除此以外,年龄也是影响酪氨酸酶活性的另一大原因。例如,暹罗猫年龄越大,它们就会变得越黑。
如果掌握好角度给暹罗猫剃毛≈猫咪纹身? 图源网络
暹罗猫除了是一个遇冷变黑,遇热变白的“自动变色机”外,它还非常容易变成斗鸡眼。这是一种先天遗传的特征,重点色猫咪最容易遗传斗鸡眼,比如暹罗猫、布偶猫。
图源Gifer
遗传型斗鸡眼并不会影响猫咪健康,眼部肌肉出现的异常也会随着猫咪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调节,逐渐适应。
比如,正常猫咪准备从高台往下跳的时候会正着脑袋观察距离,但是斗鸡眼猫咪会歪着脑袋来进行评估;有的猫咪还会进行行为纠正,如果每次朝着中间跳,结果都跳到了左边,下次它就会尝试朝右边偏着跳。
正常猫咪A,斗鸡眼猫咪B 图源参考文献[1]
脸这么黑,带着暹罗猫去抽奖,手气一定很差吧!
参考资料:
[1]Olson, C. R. (1980). Spatial localization in cats reared with strabismus.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43(3), 792–806.doi:10.1152/jn.1980.43.3.792
[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5771720/
[3]https://www.gi.alaska.edu/alaska-science-forum/we-are-siamese-if-you-please
其实这次还真是冤枉了专家,这玩意真的是“牢底坐穿猫”,还是我国唯一一种特有的猫科动物,大名叫做“荒漠猫”,几十年来都很濒危。
荒漠猫捕猎的视频资料到现在也不多
那它和普通的狸花猫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它又有什么珍稀的呢?
你知道动物都是怎么交配的吗?
到底有多少动物是牢底坐穿兽?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点点关注↑
万物灵熊探长
每天带你看最奇怪最有趣的动物知识!
>> 有区别,但也的确不大 <<
荒漠猫自从被发现的时候到 一直都是国内特有的猫科动物,就算是 在整个地球上,它们也只生活在青海、甘肃、西藏、四川这四个省境内,还只住在海拔2800—4000米的高原地带。
单看外观,荒漠猫和最普通的家猫的确区别不是太大,但仍然有些不同。
最明显的就是皮毛。荒漠猫的英文学名叫做“Chinese Mountain Cat”,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国内高山猫”的意思,足以说明它们的生活环境。
一只猫妈带小猫
因为生存地海拔高气温低,所以荒漠猫的皮毛远比田园猫厚实得多,为了保暖,就连脸上都长了一圈浓毛,像兔狲一样拥有了一个大脸盘子。
荒漠猫有个俗称叫“草猞猁”,主要就是说它们耳朵尖有一簇比较长的黑毛,看起来很像猞猁的双马尾,另外它们总是在高山草甸、荒漠、灌木丛地带活动,天天趴在草地上,于是就有了“草猞猁”这个俗名。
草丛里的荒漠猫
这是真正的猞猁
另外荒漠猫的毛色也和普通狸花猫有区别, 荒漠猫基本都是同一种灰黄的毛色,不像田园猫那么多变(比如橘猫其实就是一种变色的狸花猫)。
还有尾巴也是一个大特征。
荒漠猫的尾巴比田园猫更长更蓬松,尾巴末端有几圈黑色的环状花纹,尖端则是纯黑色,而田园猫的尾巴毛就像它们的毛色一样各有不同。
所有荒漠猫都长着一样的尾巴
荒漠猫和家猫还有最后一点明显的区别,那就是眼睛的颜色。荒漠猫的虹膜颜色基本上都是天蓝色的,极少数会偏绿色一些。而家猫因为血统混杂的关系,不仅毛色,就连眼睛颜色都很复杂多变。
按照科学的测量方法来看,成年荒漠猫的体型要比家猫大一些,普遍体长60—70厘米,体重4—8公斤,不过现在家养的田园猫也有不少因为伙食好而长成了煤气罐罐的,所以体型这一点区别普通人也不太看得出来。
荒漠猫有一双漂亮的眼睛
>> 差点成为家猫?<<
就像很多人在新闻上看到荒漠猫之后的想法,这种珍稀的猫科动物一眼看去和家养猫真是没什么区别。
而在科学的物种分类上,它们和家猫还真是近亲,同属于食肉目下猫科-猫亚科-猫属。而真要说起来,当家猫彻底野化成野猫之后,看起来和荒漠猫就更像了,比如澳大利亚野猫、欧洲野猫、亚洲野猫等等。
冬季的欧洲野猫,毛也很厚实
更重要的是,荒漠猫和常见的猫之间还没有生殖隔离,虽然不容易,但二者之间的确可以杂交生出后代,足以说明它们的亲缘关系有多近。
也因为这样,所以在近几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想要把荒漠猫合并到家猫这个分类里,成为家猫的一个亚种,只是这种说法一直都没有得到确定,所以目前荒漠猫依然还是国内特有的一种猫科动物。
除了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区别以外,它们的整体习性看起来还真是区别不大。
生活在高原地带的荒漠猫,平时生活其实非常规律,每天晨昏和夜间的时候出来捕猎,白天就在洞穴里休息。
相比于现在吃猫粮更多的家猫,荒漠猫才是更敬业的捕鼠小能手。根据科研人员对它们粪便的分析和平时的观察,荒漠猫的食物中大约90%以上都是高原的啮齿类,比如高原鼠兔、旱獭、鼢鼠等什么的。
猫妈妈把猎物带回来给孩子玩
荒漠猫捕猎的能力还很强,它们的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它们会把猎物的洞穴口挖开一些,然后屏气凝神静静等待,只要猎物一冒头,荒漠猫立刻就能将它们“就地正法”。
因为捕猎成功率很高,所以有些地方也会把荒漠猫叫做“草豹子”,就是说它们捕猎能力很强,虽然体型不大,但也像豹子那样威猛。
不过这是在春夏高原气候温暖、食物丰富的时候,等到了高原的秋冬季节,北风飘飘雪花潇潇,食物们要么缩在洞穴里不出来,要么悄悄往低海拔较为温暖的地方迁徙,荒漠猫不会冬眠,为了生存自然也要追着猎物迁徙。
荒漠猫养育幼崽一般是在夏天
而对于鼠类来说,秋冬季节农村田野里的草垛既能保暖,还有农作物能填饱肚子,就是最适合过冬的地方,它们一跑过来,荒漠猫自然也紧随其后就到了。
这就会催生出荒漠猫和高原住民的矛盾:冬季积雪太深,荒漠猫不一定能抓到猎物,自然而然就会把目标转向居民区的家禽。
>> 非常濒危的小猫 <<
早在今年1月4日,荒漠猫就上过新闻了。
一只成年的荒漠猫因为冬天抓不到猎物肚子饿,闯进青海门源县一户村民家中偷鸡吃。 也许是因为猫科动物天生的“过杀本能”作祟,这只猫吃是没吃掉几只鸡,却把村民家中一百多只鸡都给咬死了。
近年来在这种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地区,一直都进行着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因此这户村民发现“杀鸡凶手”之后认出这是不能惹的猫,于是报警处理。
抓捕肇事猫
当地民警上门抓猫,这几公斤的小猫反抗得还很凶,连抓带咬,好不容易才把它抓住运到山区放生,而被它咬死的一百多只鸡,就只能由当地政府来负责赔偿。
在当时的报道中,随行的动物保护工作者就说,近年来荒漠猫的数量有所增加,一到秋冬季节这些找不到猎物的小猫就会下山进村,秋天它们会捕猎偷粮食的老鼠,但冬天找不到老鼠的时候,荒漠猫就会对家养的鸡鸭下手了。
肇事猫“入狱照”
这就是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想要保护这些野生动物,首先就应该保护普通人的利益,否则非常容易出现报复性猎杀。
当然现在相关政策正在一步步完善,荒漠猫这样的珍稀动物还是得到了有力的保护,种群数量正在慢慢恢复,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好现象。
被救助的荒漠猫幼崽
这样的事在几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那时候的荒漠猫,生存环境可以说是水深火热。
首先就是被猎杀。荒漠猫为了抵御高原严寒气候,毛发比近亲亚洲野猫更浓密,绒毛层更厚实,这样的皮毛也就更讨市场喜欢,自然就给自己吸引来了灭顶之灾。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荒漠猫作为青藏高原的捕鼠能手,还经历过另一次大灾,那就是人类的“灭鼠运动”。
世界上只有青海西宁动物园才圈养着4只无法回归大自然的荒漠猫
当时青藏高原的牧民认为鼢鼠、旱獭、鼠兔等啮齿类四处打洞,严重破坏了草场,甚至造成了草场退化,这就会让放牧的家畜无草可吃,于是我们组织起来开始大规模灭鼠,而最主要的方式当然就是投放鼠药。
以主食啮齿类的荒漠猫为代表,几乎青藏高原所有肉食动物都会捕食啮齿类, 在灭鼠运动时期,同样以荒漠猫为代表,藏狐、兔狲等中型猎食者吃了被毒死的鼠类之后,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死亡。
虽然现在的荒漠猫已经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受保护的力度很大,但它们依然没有摆脱濒危的困境。
一个是老生常谈的栖息地缩水导致繁殖率下降,另一个就是基因混杂。
要知道荒漠猫和野猫、宠物猫都没有生殖隔离,随着人类的活动,流浪猫、野猫等等猫的活动范围也跟着扩大,很有可能就会和荒漠猫的生存范围发生重叠,继而出现杂交的情况,假如不及时控制和保护,同样会让荒漠猫进一步濒危。
小荒漠猫的亲亲
↑点点关注↑——————↓点点赞↓
万物灵熊探长
每天带你看最奇怪最有趣的动物知识!
参考资料:
《荒漠猫:唯一一种国内特产猫科,家猫最近的亲族》 动物志
《荒漠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 狮虎豹三兄弟
#荒漠猫进村偷鸡被逮个正着# 央视新闻
《荒漠猫(我国唯一的特有猫科动物)》 胖萌社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