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7:02 34
依照。统系不同的分类系统,蜥蜴分科具体数量有所不同,18科如下:我喜欢用18科的系统。
Agamidae 鬣蜥科(飞蜥科)
Iguanidae 美洲鬣蜥科(鬣蜥科)
Chamaeleonidae 避役科(变色龙科)
Gekkonidae 壁虎科(守宫科)
Pygopodidae 鳞脚蜥科(尾肢蜥科)
Cordylidae 非洲蜥蜴科(环尾蜥科、铠鳞蜥科)
Scincidae 石龙子科
Lacertidae 蜥蜴科 (正蜥科)
Teiidae 美洲蜥蜴科
Xantusiidae 黄蜥科(夜蜥科、疣蜥科)
Dibamidae 双足蜥科
Anguidae 蛇蜥科
Anniellidae 蠕蜥科(北美蛇蜥科)
Helodermatidae 毒蜥科
Xenosauridae 异蜥科
Shinisauridae 鳄蜥科
Lanthanotidae 拟毒蜥科(婆罗蜥科)
Varanidae 巨蜥科
此外楔齿蜥(喙头蜥)不属于蜥蜴,虽然其外形近似蜥蜴,但是骨骼结构和蜥蜴相差很多。单列为喙头目。蚓蜥类亦不属于蜥蜴,在有鳞目的系统内地位和蜥蜴亚目同等,为蚓蜥亚目。也可作蚓蜥目与蜥蜴目并列于爬行纲中。在此同样作介绍。
另外说一下,学名是拉丁文不是中文,这点不要搞混了。正式的中文名字称为中文正名,不过市场上交流很多蜥蜴的名字,尤其是外国种,很多都不是正式的中文名字,多是英语直译或者自行臆想,故此贴里给出的名字基本都是正式的中文名,至于市场俗称也会提及。因为是写分类,所以还是用从分类角度取的正式中文名好,老实说有些市场的俗称挺没有节操的。
喙头目Rhynchocephalia
楔齿蜥科Sphenodontidae
楔齿蜥属Sphenodon
这是一个古老的目,属下仅存1科1属2种,所以被称为活化石。头部具有顶眼,既有“第三只眼”不过此眼只能感光,不能成像,两种为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s和斑点楔齿蜥Sphenodon guntheri,斑点楔齿蜥已于上世纪灭绝。仅分布于新西兰,属于世界级珍稀动物,于鸟类同居在洞穴中,夜行,以昆虫,鸟类为食,尾能自断,但是再生不完全。寿命很长。
学名:Sphenodon punctatus 别名:喙头蜥 商家和玩家的俗称太没有节操,不列了。此种不属于蜥蜴,切记。
接下来进入正题鬣蜥亚目 Iguania
鬣蜥科 Agamidae
体型小至中大型,头背没有对称大鳞,附肢长,体表鳞片经常起棱,不少种类背部中央的一排鳞片通常隆起,称为鬣鳞。舌短,不分叉或微分叉,平时不吐出,仅在饮水与捕食时吐出,可以粘附昆虫。多数捕食性,少数植食性。分布于亚洲大陆,非洲大陆,澳洲大陆,区域为古北界,东洋界,热带界,和澳洲界。以东洋界种类最为丰富。台湾将此科译为“飞蜥科”,将美洲鬣蜥科(见下文)译为“鬣蜥科”。个人感觉不妥。
学名:Agama agama 别名:普通鬣蜥 市场俗称:彩虹飞蜥
鬣蜥科的模式种,鬣蜥科学名的由来是以其种名定属名,再订科名。有颈鬣,背鬣不发达,具有变色的能力。主食昆虫,分布非洲中部。
中文正名:石鬣蜥学名:Agama atra
和普通鬣蜥同属的物种,同样有变色能力,分布南非山区,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新疆岩蜥学名:Laudakia/Agama stoliczkana 别名:新疆鬣蜥。
有的分类学家将原鬣蜥属(Agama)中的部分种类分出,成立岩蜥属Laudakia,分布国内新疆,主食昆虫,偶食植物。
中文正名:荒漠蜥学名:Psammophilus dorsalis
繁殖期颜色会变得艳丽的鬣蜥,分布印度的高原上。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丽棘蜥学名: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 市场俗称:高山角龙,十字领蜥
棘蜥这个属的特征是具有眶后棘(但是具有眶后棘的并不一定是棘蜥)。具有一定的变色能力,雄性较为艳丽,雌性较为暗淡。分布华南及东南亚的阔叶林和雨林中,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丽纹攀蜥学名:Japalura splendida 别名:丽纹龙蜥
攀蜥属的物种具有颈鬣,但背鬣不发达。主要分布亚热带地区的树林中。此种鼓膜具鳞片,眼下与上唇鳞之间的黄白条纹是其主要特征。是国内市场上最常见的蜥蜴之一。该种为国内特产,分布华中及西南地区。
中文正名:草绿攀蜥学名:Japalura flaviceps 别名:草绿龙蜥
与丽纹同属的种类,区分是不具有丽纹那样的眼下和上唇鳞之间的黄白条,草绿的眼周具有辐射状黑纹,丽纹则没有。该种同样是国内特产,主要分布华中地区。
中文正名:琉球攀蜥学名:Japalura polygonata 别名:琉球龙蜥
该种主要分布日本,个人感觉是攀蜥属里最漂亮的物种,尤其是图里的J.p.ishigakiensis亚种。另外黄口攀蜥,就是该种在台湾的亚种,J.p.xanthostoma。
中文正名:树蜥学名:Calotes calotes 别名:普通树蜥,绿树蜥
树蜥属的模式种,具有发达的背鬣和颈鬣,具有较强的变色能力。身体绿色带有白纹,雄性的头部能够变成鲜红色。分布印度及斯里兰卡。
中文正名:棕背树蜥树蜥属的另一个物种。该种同样具有变色能力,并且变色的差异会较大。该种具有眶后棘,即眼睛后面的一枚小刺。这是区分它和其他树蜥的依据之一。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国内分布华南地区,国外分布东南亚。
中文正名:白唇树蜥学名:Calotes mystaceus
树蜥属的另一个种类,身体也能变色,分布东南亚中南半岛,国内云南也有分布。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变色树蜥学名:Calotes versicolor 民间俗称:马鬃蜥
该种是东南亚最常见的蜥蜴之一,国内华南也有分布,繁殖季节头部会变成鲜红色,雄性前肢也可变为红色。市场上较为常见,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飞蜥学名:Draco volans 别名:普通飞蜥
身体较为特殊的蜥蜴,体侧有翼膜,可展开与树枝之间滑翔。有喉囊。行动迅速,生活在高树上。分布东南亚,该种国内没有,不过国内有与它同属的裸耳飞蜥Draco blanfordi和斑飞蜥Draco maculatus。
中文正名:长鬣蜥学名:Physignathus cocincinus 市场俗称:绿水龙,国内水龙
鬣蜥科中的大型种类,体长可达1米,具有发达的背鬣和颈鬣,雄性比雌性更发达,性喜水,可食昆虫,鱼,蛙,甚至小鼠。是市场上常见的种类。
中文正名:横纹长鬣蜥学名:Physignathus lesueurii 市场俗称:澳洲水龙
和长鬣蜥同属的种类,是该属中唯一在澳洲的种类,分布澳大利亚东部。与长鬣蜥相同,同样喜水。
中文正名:孟加拉头角蜥学名:Gonocephalus belli 市场俗称:贝尔冠蜥
鬣鳞同样很发达的种类,喉囊除有紫色斑。爬天上曾经有很多人把该种误认为是长鬣蜥而引起过不小的争论,但是其实细看区分还是很明显的,该种的鬣鳞和长鬣蜥不太一样,喉囊的紫色斑也很容易区分。分布东南亚。
中文正名:头角蜥学名:Gonocephalus chamaeleontinus 市场俗称:变色龙冠蜥
头角蜥属的模式种,具有变色的能力,雄性偏蓝色,雌性偏绿色。分布马来西亚和印尼。
中文正名:红棉头角蜥学名:Hypsilurus/Gonocephalus boydii 市场俗称:博伊徳森林龙(虽说是英语直译,但是这个名字还是略无节操)
该种的分类地位略有争议,近年来有的分类学家把它从Gonocephalus属分到Hypsilurus属,但是仍有分类学家认为它属于Gonocephalus属又分了回去。分布澳洲。
中文正名:蜡皮蜥学名:Leiolepis belliana 市场俗称:蝴蝶蜥
皮肤粗糙,肋骨可展开并展示肋部的鲜艳颜色作警示。雄性肋部较为鲜艳,雌性则比较暗淡。栖息于海岸周边的沙地,挖穴而居,以昆虫喂食。由于海南等地迷信此种大补,并且用其皮肤来冒充大壁虎的皮而大量捕杀,个人认为是目前国内种群受威胁最大的蜥蜴。另外所谓的巨型蝴蝶蜥,原本是其下的一个是其种下的一个亚种 L.b.guttata ,现在也有的分类学家把它独立成种L.guttata 。而国内的蜡皮蜥,是其下的红带亚种L.b.rubritaeniata,但也有认为是独立种L.reevesii的说法。
中文正名:变色沙蜥学名: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市场俗称:卷尾沙蜥 民间俗称:蟾头蜥。
沙蜥这个属是鬣蜥科中分布维度最高的一类。该种是草原爬行动物的优势种,国内分布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国外分布蒙古,分布区域很大。以昆虫为食。说到它,我不得不说“卷尾沙蜥”这个名字,这是我见过最没有节操的俗称了,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沙蜥属种类很多,并且交叉分布,所以市场上的沙蜥经常会是多种混合,像分布比较广的草原沙蜥(见下文),荒漠沙蜥都有可能进入市场。而所有的沙蜥都是会“卷尾”的。所以卷尾沙蜥这个名字用来称呼单独的物种是毫无科学性的。至于所谓“卷尾沙蜥”的学名Phrynocephalus maculatus,Phrynocephalus nejdensis分别叫做斑沙蜥和内志沙蜥,2种都是分布西亚的沙蜥,不会是国内上的沙蜥。
中文正名:草原沙蜥学名:Phrynocephalus frontalis 市场俗称:卷尾沙蜥 民间俗称:蟾头蜥。
不建议使用卷尾沙蜥这个名字,上面已经说过了。此种分布同样较广,所以也很容易进入市场。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大耳沙蜥学名:Phrynocephalus mystaceus
沙蜥属里最大的物种,可达15cm。嘴角有耳壮皮褶,雄性繁殖期颈下和肩胸会变为粉红色。国内仅见于新疆霍城,国外分布中亚地区。
中文正名:隐鼓蜥学名:Tympanocryptis lineata
形似沙蜥,但是是分布澳洲中部荒漠的种类,和沙蜥可以视作趋同进化。与沙蜥生态位相似。
中文正名:双孔蜥学名:Diporiphora australis
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蜥蜴。栖息于海岸的沙丘或树林中,半树栖,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英雄蜥学名:Sitana ponticeriana 别名:反身蜥
该种具有极大的喉扇,并且很艳丽。由于展示喉扇的时候会将身体向后仰得很高,所以就有了反身蜥这个名字。分布南亚地区,以昆虫为食。
中文正名:琴首蜥学名:Lyriocephalus scutatus
该种的特征是鼻子上的突起,分布斯里兰卡的雨林中
中文正名:尖刺髭蜥学名:Amphibolurus muricatus
这种蜥蜴的性别是由温度决定的,分布澳洲中部及东部地区。主食昆虫,偶食植物。
中文正名:饰纹髭蜥学名:Ctenophorus/Amphibolurus ornatus
分布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的荒漠蜥蜴。原本是Amphibolurus属的,00年的时候把从原Amphibolurus属分到新属Ctenophorus中,原Amphibolurus属只剩楼上的那种和另外一种。
中文正名:髯蜥学名:Pogona vitticeps 市场俗称:鬃狮蜥
关于该种的资料已经很多了,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该种的英文直译的话应该是胡子龙,学名的种名应该也和鬃狮没半点关系,“鬃狮”这个名字据说是日本人想出来的。另外该种曾经也是属于Amphibolurus髭蜥这个属的,99年分出来。另外有和该种长得很像的Pogona barbata,就是所谓的东部鬃狮蜥,该种Pogona vitticeps 是中部鬃狮蜥。
中文正名:魔蜥学名:Moloch horridus
外形怪异的蜥蜴,行动缓慢。身上有许多细槽,可以通过毛细作用把水分输送到它嘴里。具有一定的变色能力,以蚂蚁为食。
中文正名:斗篷蜥学名:Chlamydosaurus kingii 别名:伞蜥
鬣蜥科中的大型种类,体长可达1米。受惊时会把头部的皮褶展开威吓敌人,奔跑的时候可把前肢抬起,仅用后肢快速奔跑。分布澳洲。
中文正名:海蜥学名:Hydrosaurus amboinensis 市场俗称:巨人斑帆蜥
尾上有类似船帆的结构。这属物种具有和南美的冠蜥相同的在水面上奔跑的能力。体长可达1米,和长鬣蜥、斗篷蜥并列为鬣蜥科最大的种类。
中文正名:菲律宾海蜥学名:Hydrosaurus pustulatus 市场俗称:菲律宾斑帆蜥
Hydrosaurus属的另一个物种,栖息于菲律宾的热带雨林,杂食性。
中文正名:冠头蜥学名:Lophocalotes ludekingi
属下单种,分布印尼苏门答腊岛的蜥蜴。
中文正名:鬃蜥学名:Salea horsfieldii
该种具有批针型的背鬣。分布印度西南部。
中文正名:饰纹刺尾蜥学名:Uromastyx ornata 市场俗称:华丽王者蜥。
同“鬃狮”一样,“王者蜥”这个名字既非学名翻译也非英文名翻译,应该也是日本人臆想出来的。各种王者蜥即各个刺尾蜥属的种类。该属的物种在产地经常被作为食物,另外由于宠物的原型,野外的种群也受到一定的威胁。分布非洲撒哈拉沙漠。
中文正名:刺尾蜥学名:Uromastyx aegyptius 市场俗称:埃及王者蜥
刺尾蜥属的另一个物种,分布北非地区。所谓的叙利亚王者蜥,就是其下的亚种U.a.microlepis
至此鬣蜥科结束,附上鬣蜥科全部属的名单及部分属的正式中文名
Acanthocercus
Acanthosaura 棘蜥属
Agama 鬣蜥属
Brachysaura
Bufoniceps
Chelosania 大耳蜥属
Coryphophylax
Cryptagama
Dendragama
Gonocephalus 头角蜥属
Harpesaurus 镰蜥属
Hypsicalotes
Laudakia 岩蜥属
Lophocalotes 冠头蜥属
Mictopholis 杂鳞蜥属
Oreodeira
Oriocalotes 异鳞蜥属
Phoxophrys 瘰蜥属
Phrynocephalus 沙蜥属
Psammophilus 荒漠蜥属
Pseudotrapelus
Trapelus
Xenagama
Amphibolurus 髭蜥属
Arua
Caimanops
Chlamydosaurus 斗篷蜥属
Ctenophorus
Diporiphora 双孔蜥属
Hypsilurus 尖头林蜥属
Lophognathus 冠颌蜥属
Moloch 魔蜥属
Physignathus 长鬣蜥属
Pogona 髯蜥属
Rankinia
Tympanocryptis隐鼓蜥属
Aphaniotis马来蜥属
Bronchocela
Calotes 树蜥属
Ceratophora角吻蜥属
Cophotis卷尾蜥属
Draco 飞蜥属
Japalura 攀蜥属
Lyriocephalus琴首蜥属
Mantheyus
Otocryptis 隐耳蜥属
Ptyctolaemus 喉褶蜥属
Rankinia – heath dragons
Salea 鬃蜥属
Sitana 英雄蜥属
Tikiguania
Hydrosaurus 海蜥属
Leiolepis 蜡皮蜥属
Saara
Uromastyx 刺尾蜥属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但宠物从来都不是只有互动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繁育和饲养金鱼、锦鲤和各种龟类的传统,这些宠物都是变温动物(即俗称的冷血动物),也没什么感情,但很有观赏性,而且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驯养历史了。
无论有多少人不理解,都不可否认爬宠已经越来越流行,这个圈子里有些宠物也获得了网友们的喜爱,例如近几年很出名的网红萌物——豹纹守宫。
豹纹守宫Eublepharis macularius
其实豹纹守宫在爬宠界已经活跃很多年了,无论是基因品系的复杂还是繁育和病理方面都已经十分完善,只是爬宠此前是个小众圈子,圈外人对此不甚了解。
豹纹守宫在网上出名、变得被我们熟识,其实来源于一个误会。
当年网络上有一张照片走红,是一只小蜥蜴在箱子里后肢站立,一只前脚撑在透明箱壁上,表情很有戏,像是在“壁咚”。
豹纹守宫Eublepharis macularius
很多网友被萌到,纷纷询问这是什么小可爱。很多不太了解的人站出来科普:这个叫做豹纹守宫,是很可爱的蜥蜴,可以当宠物养。于是我们口口相传,都知道了豹纹守宫这个萌物。
但其实那张照片里的并不是豹纹守宫,而是外国一位铲屎官饲养的肥尾守宫,算是豹纹守宫的远房亲戚,由于相貌相似被认错了而已。
但豹纹守宫的知名度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这种具有迷之微笑的小动物。所以爬宠界并不是只有豹纹守宫这么一种守宫的,我挑选了另外五种比较常见的热门守宫,为大家一一介绍。
豹纹守宫Eublepharis macularius
刚才说过,之前在网上爆红的“蜥蜴壁咚”照片,里面的主角就是肥尾守宫。
肥尾守宫原产于非洲西部的稀树草原地区,从外表上来说跟豹纹守宫确实很相似,都有肥肥的尾巴和可以活动的眼睑。
但是二者栖息地不同,豹纹守宫主要生活在沙漠,肥尾守宫主要生活在更为潮湿的稀树草原地区。所以从生存角度来说,肥尾守宫需要的湿度更高,而且需要更完备的躲避物,性格也更温顺一些。
肥尾守宫Hemitheconyx caudicinctus
睫角守宫也是爬宠圈中人气很高的成员,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三角形的头和眼睛上面的睫毛状突起构造。
与肥尾守宫和豹纹守宫不同,睫角守宫没有眼睑,所以不能眨眼和闭眼,靠眼球外覆盖的薄膜保护眼睛,也会用舌头清洁眼球上的灰尘、异物。
睫角守宫原产于澳洲的森林地带,是擅长爬树和跳跃的树栖型守宫,尾巴具有半抓握能力,能够弯曲贴在树枝上帮助自己固定姿态。
睫角守宫Correlophus ciliatus
马岛日行守宫又叫日行守宫、马岛巨人守宫,但它在科学上的正式中文名是马达加斯加残趾虎。
残趾虎属有很多成员,但作为宠物饲养最多的是马达加斯加日行守宫和马达加斯加金粉守宫。马岛日行守宫的体型比较大,配色红红绿绿的很漂亮。
它们是杂食性的守宫,所以在饲养时除了提供肉类食物(昆虫等),还要为它们提供水果、果泥等植物类食品,并且需要定期进行补钙。
马岛日行守宫Phelsuma madagascariensis
猫守宫的名字很别致,它们的英文名字也叫猫守宫(Cat gecko)。
因为这种守宫身形纤细,眼睛很大,经常卷着尾巴,而且睡觉的时候喜欢蜷缩起来,受到惊吓还会张大嘴巴威胁对手,各种行为都挺像猫的,这个名字也算生动形象了。
猫守宫是比较原始的守宫之一,在形态结构上跟早期守宫的化石非常相似。但是猫守宫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的繁殖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并不是最合适新手饲养的守宫。
猫守宫Aeluroscalabotes felinus
细皮瘤尾守宫也是根据它们的外貌起的名字,这种守宫的正式名叫做光滑珠尾虎。
细皮瘤尾守宫的头很大,眼睛也很大,最有特色是它的尾巴,形状是扁的,基部很宽但是后面迅速变细,末端有一颗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七龙珠》,细皮瘤尾守宫的尾巴跟魔人布欧后脑勺伸出来的那部分(实在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一部位)很像,我认识的不少人都管细皮瘤尾守宫叫布欧守宫。
由于外表很有特色,细皮瘤尾守宫也成为了爬宠圈人气颇高的成员。
细皮瘤尾守宫Nephrurus levis
#萌宠温情时刻#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