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7:41 31
涉县地僻民穷,在封建。神精的敢勇、献奉、结社会里读书者甚少,偶出举人、进士,如孙逖、王科、李栋、赵鸿举等。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劳苦大众翻身当家作主人。随教育的发展,文化素质提高,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劳动模范,种田能手,战斗英雄,著名艺人,技术专家等不胜枚举。此外还有1686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体现了世世代代涉县勤劳、聪慧的品质,团结、奉献、勇敢的精神。
第一章 古代人物
冯 亭
冯亭 (?-公元前260年)。守太郡)治长西山今(,涉县人,战国时,韩国上党(今山西长治)郡太守。
战国后期,秦始为吞并六国,统一。矣兵赵禺移为议举此亭冯中原,采�\"远交近攻\"策略,首先攻伐韩国上党郡。韩国弱小,冯亭派遣使者到赵国,对赵王说:\"秦绝太行道,攻势凌厉,上党危在旦夕,韩无力自守,上党官民皆愿归赵。\"赵王听后心中大喜,坐受城邑,又救上党于水深火热,此一举二得,不可误失良机。便命平原君赵胜前往受地,接受城池17座,并以三万之都封冯亭,冯亭说: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而与人,不义一也;主纳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也。由此,将赵国推向了抵抗秦国的最前线,老将廉颇拒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后赵王听信谗言,撤回廉颇,改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秦见机用兵,将赵兵40万坑杀,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后人将冯亭此举议为移禺赵兵矣。
孙 逖
孙逖 (695-761年),唐朝潞州涉县(今河北涉县)人,孙逖幼时英俊,文思敏速。15岁时谒见雍州(今陕西西安西北一带)长史崔日用,因其年幼,崔日用低眼轻视,令他作《土火炉赋》,孙逖握翰即成,词理典赡。崔日用看后骇然,即为其才气叫绝,相约结为忘年之交。开元二年(714年),他中进士,哲人奇士,手笔俊拨,三科第一,成为朝野尽知的少年状元。授山阴(今浙江绍兴县)尉,迁秘书正字。主考官考功员外郎王邱\"降阶约拜\",待以贵宾。当朝宰相张说看了他的进士策后,则拍案\"心醉\",并命儿子张均、张垍去拜访求教,玄宗皇帝也召见奖掖。开元十年、十四年(722年、726年),他又高中文藻宏丽、贤良方正二科,名震长安,拜左拾遗。黄门侍郎李嵩出镇太原,招孙逖为从事,李与蒲州(今山西临猗县正南)刺史李尚隐游于伯乐川,孙逖为之作《记》,深得文士赞赏。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孙逖以起居舍人被入为集贤院修撰,后改考功员外郎。次年,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史称其\"精核进士,虽权要不能逼\",所取多俊杰之士,如杜鸿渐官至宰相,颜真卿为尚书,诗词\"超绝群类\"的王昌龄,以及李华、萧颖士、赵晔等皆称其为师。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拜为中书舍人。他忠心报国,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其父亲才能出众,便上表玄宗:\"臣文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力驱驰,才及令长。臣夙荷严训,累登清秩,频迁省闼,又拜掖垣。地近班荣,臣则过量,途遥日暮,父乃后时。在公府有偷荣之责,於私庭无报德之效。反渐乌鸟,徒厕鸳鸿。伏望降臣一外官,特气微恩,稍沾臣父。\"皇帝被感动,优诏奖之,授予嘉之宋州司马,致仕。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孙逖任河东(今山西省)黜陟使,天宝三年(744年)权判刑部侍郎,天宝五年(746年)改太子左庶子。他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流叹服�\"自开元以来,苏辶顼 、齐瀚、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逖,为王言之最,逖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赞。\"晚年转太子詹事。上元二年(761年)卒,广德二年(764年)皇帝追封孙逖为尚书右仆射。
崔国华
崔国华 字德夫,涉县乘云乡延福村(今中原村)人。少时好书善文,孝弟仁义,宋时行三舍法,他由县生中选,入府学外舍,习文未遂鸿志,改入武学外舍。留心武经,练习弓马,私试得成上等。翌年春公试,升入内舍。私试至岁终,义策累作魁,又成上等。来年春季一路聚试至平阳,果然获得高荐,得游上庠。外学一年,升入太学。在太学十年,不灭灯,不脱衣,从未探亲,苦心劳形。北宋政和八年(1117年)二月,春试武学上舍,程文入优等,弓马入超越,三月二十八日,唱名第四及第,赐奉节郎,时年30岁。差成都府路弓马教谕,又差权平定军,平定县尉,来年赴成都府路。宣和三年(1121年)授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县)尉,讨方腊,平余党,进封武翼大夫。享年54岁。
陈 咸
陈咸 字逢儒,涉县合漳村人,为监察御史升卿次子,嗣叔父巨卿之后。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进士,初调内江县(属四川)尉,当时县吏受贿,不能公平收取民赋,陈咸令下属,听取百姓反映,调理民赋。后改南充(属四川)知县,于转运司主管文字。时兵多而滥,吃请成风,陈咸施于制裁。有帅属散布诽谤之言,陈咸坚定地说�\"我陈咸头可断,滥请不可有。\"蜀地每年强行征收绢钱,致百姓怨声载道。陈咸吩咐安节应核定收入,节约开支,并奏请上司每年减免20余万缗。又擢资州(今四川简阳县东北)知州。时久旱,陈咸奏请帅臣发粟2000余石,赈济灾民。翌年,东、西川皆旱,总制二司议免民赋,但又忧虑国课的征收,陈咸奏请上属,应增印未补发引109万,来补偿所减免之赋税,被采纳。陈咸还大修学宫,政绩卓著,改普州(今四川)知州。
开禧元年(1205年)边关发生战事,四川宣抚使程松视其才华出众,授陈咸主管机宜文字,他首先向程松赠送书信:\"兵不可轻动,要搜人才,练军实。考图籍以疏财用之源,视险要以决攻守之计。约大将会面,以免疑忌人嫌。捐金帛募死士,以明间探之远。出虑捣奇之策,审于当用;倖胜趋利之谋,寝而勿行。\"程松复信深表采纳,但终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副使吴曦蔑视程松,调动将兵,不关白正使。陈咸深感忧虑,又劝程松道:\"应收梁、洋以北义士为缓急用,据险扼,立关堡,杜支径以备不虞。\"程松又不能运用。陈咸又迁利路转运判官。吴曦叛宋投金,关外四川相继吞没,人情大骇。安丙密秘以吴曦反谋告诉陈咸,陈咸立即派人告诉程松,程松对此事毫无察觉。陈咸为蜀地名士,吴曦欲先胁迫他,来统领其他将兵。檄咸议事,陈咸终没前往,遂又去了利州。当他抵达城外时,伪都运使徐景望已挟兵占领城治。陈咸欲结王釜、福艾二人讨伐徐景望,烧栈阁,断绝吴曦援兵。王釜已弃官而去谋算未能实施,便削发披缁而去。景望遣兵在河岸拘捕了陈咸,吴曦听后甚怒,吴劝召陈咸来主持武兴寺,进而将他杀掉。安丙全力解救,才使陈咸释归。吴曦很快被讨,陈咸悲伤地对诸子说到:\"我罪不能讨叛贼\",上表自劾。安丙、杨辅等将陈咸免罪释归。安丙又上奏,任陈咸为总蜀赋,陈咸遵命。
时,国财赤贫。陈咸到武兴,与安丙商榷利病,将兵政财计,合为一家,请安丙上奏朝庭。陈咸又查核诸司羡余,移支常平广惠米,铸当五钱,张榜贪官,并权截四路上供,淘汰弱兵二万余。精心规划,用于发展军队的新增支出8750余万,全不取于民。陈咸为总赋之始,供应军需的钱财不超过1045余万,粮不超过91万余石,料不超过2万余石。他精心理财,调度有方,不到两年,又库存楮引570余万,军粮189万余石,而布帛丝绵,铜铁钱与祠蝶不在其内。陈咸免除剑外苦民调役免行钱15余万。蜀地钱引价格日益下落,他将引价回复正常,使籴价顿时减缓。
嘉陵江流量减小,有人说这是金人在上游截流造成,陈咸未动上游,在当地疏通河道,从宜昌到鱼梁,馈运无阻。金州地势险要,陈咸给百姓增加馈米以充实。不久,金人侵犯上津,陈咸固守阵地,召为司农少卿,后任宝谟阁待制,卒。安丙列奏其功,赐谥勤节。
陈 寅
陈寅 涉县合漳村人,陈咸之子,漕司两贡进士,以父恩补官。
南宋绍定初年(1228年)为西和州(属甘肃省)知州。西和州为边鄙重地,陈寅受命坚守,义不容辞。北兵入境,只有统制官王锐及忠义千人守城,居民开始以为何进留在城中可固守城池,但当知何进已出守太安时,民心大乱,兵无固志。陈寅对留守的两个儿子和全家28口人说:\"人各顾其家,将谁共守!\"并散资财,募兵丁,结忠义,与推官贾子坤商定守城之计,决死固守。
北兵10万,以降兵为先锋,攻东南二门。陈寅登上城堡,自执旗鼓,激励将士,迎敌力战。一时杀声震天,矢石如雨,北兵败退。次日,又增兵复来,陈寅率领忠义敢死勇士,奋力迎战数十次,北兵又败退。制置司将陈寅守城之功遍告列郡, 引诸将忌妒。北兵又增兵数十万,包围州城。陈寅求援甚急,久之,制置司才派遣刘锐及忠义人陈瑀等前往救应,但刘陈率兵观望而不前进,皆以道路阻塞为由,传告陈寅不能救应。陈寅率兵数夜苦战,终因援兵不到,兵力耗尽,州城失守。
陈寅见大势已去,劝妻杜氏携儿女去生。杜氏说:\"哪有生同君禄,死不共亡之理!\"遂即登上城堡自服毒药而死,二子陈岐、陈嶷及妻室,肝肠寸断,俱服毒死母旁。陈寅含泪焚尸,并着朝服登战楼,仰望苍天哭泣地说:\"臣当初谋守此城,是为蜀地的藩篱,今城不存,臣与谁存?臣死别城,不负国人!\"再拜天伏剑而死。宾客同死者28人,一子后赶到,也欲自尽,被军士阻拦。后与家人、军士缒城,拆足而死。制置司得知此事后,下诏赠陈寅朝议大夫,右文殿修撰,赐钱三千缗,在其居乡、所守州立庙祀之,加赠华文阁待制,谥襄节。
周 晟
周晟 本姓秦,后依母姓改为周,字德明,涉县原曲村人,后籍安阳,明景泰年间进士。
周晟,警敏温雅,迎事而决。初试政刑部司寇时,持法严明,审案定罪合情合理,案情分析清明透彻,司寇理政多出自周晟之意,后补主事,寻迁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知府。周晟施政宽仁,还常为百姓耕种、贫民婚嫁等区区小事而筹划。郡中未能解决的罪案涉及几千人,周晟到任后数日而决。后任湖广(今湖北)左参政,山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由南到北民俗差异,周晟酌势权情,因地制宜,百姓拍手称赞。周晟以礼待人,勉励奋进,后至卿居,母丧即禅而卒,时年51岁,墓在安阳县西。
周景
周景 (?-1495年)字德彰,周晟之弟。周景体魄魁伟,容貌俊美,廉静祥雅,好学能书。明天顺五年(1461年)被重庆公主(英宗皇帝长女)招为驸马,深得英宗皇帝宠爱,英宗燕游,周景多随从。周景以诗书见长,此外无所爱好。宪宗即位,命周景掌管宗人府之事。他居官廉洁谨慎,理事有条有理。公主循守纲常,待长辈甚孝,衣履多亲手制作,对他人拜谒如家人常礼,周景每日早朝,公主必定要亲起查视,唯恐周景饮食欠佳,公主之贤慧,世人称颂。
弘治八年(1495年)景卒,葬于安阳县。又四年公主薨,所生四子,均以父荫官。
王科
王科 字进卿,号龙山,涉县井店村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任陕西蓝田县知县,上任后即扩建县城,凿岩修渠引水入城,并更新县治、公署、学宫、吕先祠,一改旧城狭隘破旧乏水之貌。查禁淫寺、惩办伪僧。据险隘,严防边境土贼马隆等入侵。县民申明母病,想吃鱼,正值河水封冻,王科命人四处找鱼,以敬其母。百姓因此而交口赞绝。
嘉靖四年(1525年),王科升任给事中,到任后,秦人府奏请修宫室,王科反驳道:\"陕西连年饥荒,待丰稔后再议。\"遂息此议。太监崔文传平,向王科推荐150余名修清宁宫、正阳门的匠人做官,王科即上报工部以爱惜人才。王科任职期间,尚书金献民西征无功欺君罔上、固原总兵赵文纵寇杀王英庄、宁夏总兵种勋玩寇失机、武定侯郭勋结交反贼李福达等均被王科秉公执法而罪。为此,郭勋等结交权势,将王科削职归田。王科居乡里,立正风,粗食布衣,耕田植园,规劝乡人修善积德,戒酒禁赌。后以疾卒。
世宗末年,四川大盗蔡伯贯被擒,供出乱党头目李富达就是郭勋幕客张寅。穆宗帝下旨,追夺郭勋官爵。隆庆三年(1569年)诏赠王科绿言官、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
李 栋
李栋 (1533-1590年)字尚隆,号吉轩,西戌东村(今东戌)人,其父李绍,曾任井径县知县。
明隆庆五年(1571年),李栋考取进士,任山西阳城知县。在任期间,审罪案,查田赋,惩除败类、为民兴利,政绩卓越。万历二年(1574年),皇上赏其金钞紵丝等物,并升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山东恶人廉得惧之,重金贿赂,被李栋拒绝。又委托吕相恳求,终被李栋不徇情枉法而遭严惩。在巡视两湖(湖南、湖北)途中,李栋惩除恶徒败类数起,并为民免除拖欠赋税银20余万两。
江南民苦,李栋查巡曲阳等县,发现黄沙埋没田地几百顷,遂上奏免除当地赋税。万历十三年(1586年)改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皇上让寺人充当禁军,在宫内操练,有人提反对意见即被训斥,李栋抗疏极谏被皇上采纳。而后,李栋在淮扬等郡保举贤才惩治污吏,文武官员无不惧之。明万历十三年(1586年),江淮发大水,漂没万家,李栋乘舟载粮亲往赈济,并免除百姓全部租粮。同时平反冤案150余件。次年,被升任为大理寺丞,旋即又连升为晋左戍子、右少卿、左少卿,名震朝野。万历十八年(1589年)病逝,葬于凤岗山。
杨其廉
杨其廉 字计六,涉县南岗村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取进士,任长恒县知县,初入长恒,即见\"村墟瓦砾,野鞠蒿莱,庐断烟炊,骨枕塗藉\",不禁落泪。访问得知,为连续4年灾荒所致,即秉笔直书《救荒疏》上奏,请求朝廷减免粮赋,抚恤灾民,并迁民充实人口。因抗疏除荒,被贬为扬州照磨,旋又升为两淮盐运副史,后告病还乡,隐居山野至终。墓在南岗村。
任中柱
任中柱 (1682-1738年),字迥澜,号东皋,涉县人。任中柱自幼聪颖,10岁即能读懂书中之道,稍长即挥笔作文数千言。康熙五十四年(1761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假归养亲,博览群书。虽游田里以道自乐,然心惓惓在朝,间谈及时事,皆根本经术,剀切世务,课严子弟。时在县境享有很高威望,凡有年青者求见,必谆谆教导,依于礼节,故执经问字者门庭若市,皆称之为祭酒先生。后入都补职,著有《镜晦堂集》若干卷,其功名事业,有\"古名臣不能过\"之称誉。遣辞应律,人争诵之。其东寺阁小饮和韵,写道:\"东风无恙酒杯宽,有客携壶上翠峦。日晚长烟迷曲槛,夕阳人语画图看。吾友同登兴未孤,曲栏杆外指春芜。倪迂范缓今谁在?倩写南山叠嶂图。……\"乾隆三年(1738年)九月二十五日卒,葬于城北龙山,礼部侍郎方苞为其墓作志。
康 杰
康杰 (1724-1795年)字超凡,号双峰,涉县马布村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考取进士,历任江苏桃源、沛县、盐城、青浦等县知县,后升邳州知州。
在盐城任职期间,淮水暴涨,百姓受灾,康杰乘小舟,冒风吹浪激,勘灾户、赈灾民,几次险翻入水,视死无畏,率民兴筑水闸,防洪抗潮。并严惩巨枭季光祖,为百姓盛赞。沛县有人命案,几任知县均未破获,康杰到任后,秘密侦探,旋即将案犯绳之以法。邳州大盗王匡,经常公开抢掠而无人敢惹,康杰升任知州后,微服勘查民情,单人入虎穴,出奇不意,将其捕获;并将屡屡犯法的刀会成员均改化为良善;在邳州,仅半年就平反冤假错案数百起。康杰孜孜为民,为官数载,功绩卓著,乾隆皇帝破格敕封其三代。
康杰严以律己,居住衣饰平平,知识渊博,勤于笔耕,曾有遗集数十卷。
戚学标 (1742-1823年),字鹤泉,浙江省太平县泽国人,年幼时跟随齐召南在天台游说,被称为高弟。乾隆巡视江、浙一带,戚学标作《南巡颂》,并呈献受赏。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中进士,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任涉县知县,县僻民苦,而官府滥征,戚学标奏请大府,使赋税减额。嘉庆三年(1798年),主持重修涉县任公渠,引水从城东门屈曲入城,即解决居民用水,还可灌溉农田。嘉庆四年(1799年)主修《涉县志》。时《涉县志》失修90年,戚学标查史籍考旧碑,察民情,删谬补遗,数年志成。其亲手撰写,文出一手。继又著《汉学谐声》23卷,总论1卷,运用《说文》,以明古音,被称为六书之学。戚学标与安阳赵渭川希璜、林县邹霞城蔚祖、钱竹西,时称\"彰德四才�\"。
戚学标性直坚强,常与上官意见不合, 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被罢官,羁汴省半年。后改为宁波教授,不久归乡,从事撰述。其著述还有:《毛诗证读》若干卷、《诗声辨定阴阳谱》4卷、《四书偶谈》4卷、《内外篇》2卷、《字易》2卷、《鹤泉文钞》2卷。同时作《回头想》,对自己为官一生作了回顾。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