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7:52 41
单额和双额开颅术
作者:Zoheir HasshgabbaS an, Mashary Binnahil, Abdulrohman J. Sabbagh
导言和背景
1885年,Francesco Durante首先描述了额下和经额入路,用于切除嗅沟脑膜瘤。
Charles H. Frazier(1913)也描述了类似的硬膜外入路。为了到达垂体及其邻近区域,尽量减少额叶过度牵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他切除了眶上缘和眶顶。
Harvey Cushing首次经额下入路全切鞍结节脑膜瘤。
替代方法
目的
最大限度地显露病变,扩大操作空间和尽可能完全切除病变,同时尽量减少脑组织牵拉,降低致残、致死率。
优点
适应证
禁忌证
手术细节和准备
术前计划和特殊设备
常规准备
专家建议
手术的关键步骤
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固定于三钉头架(Mayfield),并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头顶向下倾斜15°,颈部略展,使额叶在重力作用下经最小的牵拉即可离开颅底。这样为术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工作位置,并可显露整个前颅底。如行单侧入路,头部向对侧旋转20°,如需双侧显露,头部应固定于正中位。
双侧额下开颅时,冠状切口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cm处,延至头顶前囟处,再继续延长到对侧(图3.1A)。
图3.1
(A)双侧额下开颅的手术切口:起自颧弓上耳屏前1cm延至头顶前囟处,再到对侧(2)。预留骨膜瓣(1)。(B)双额开颅示意图:翻起骨膜瓣并保留,在双侧关键孔及眉间中线处钻孔,在眉间上方5cm处矢状窦上方或附近钻单孔或成对两孔。连接骨孔成型骨瓣,然后取下。硬膜切口以红线显示。(C)硬膜先于低位横形切开,再于外侧端弧形拐向后方。(D)显示上矢状窦近端双重结扎。1.硬脑膜;2.上矢状窦。(E)离断上矢状窦近端。1.硬脑膜;2.上矢状窦;3.大脑镰。(F)将大脑镰于鸡冠处离断,并逐步牵拉额叶。1.上矢状窦;2.大脑镰;3.自鸡冠上离断的大脑镰;4.前颅窝硬膜。SO,眶上动脉和静脉;G,眉间;CS,冠状缝;DI,硬膜切口;SSS,上矢状窦。
皮瓣以多个拉钩牵拉固定。单侧额下开颅时,切口需从同侧耳屏延伸到对侧颞上线(即四分之三Sutar切口)。头皮包括骨膜,从颅骨锐性分离。骨膜应用湿润的海绵覆盖保护,作为有血运的带蒂骨膜瓣,后期需要时可用于硬脑膜修补和额窦封闭。颞肌纵行劈开,并根据侧方骨孔的位置牵开固定。
取下游离骨瓣行单额或双额开颅(图3.1B)。单额开颅时,骨孔位于额骨颧骨根部后方,额颧缝上方1cm。此关键孔的位置可避免进入眼眶。此孔足够低时,抬起硬膜可确认前颅窝底的位置;如果需要,可用咬骨钳向前去除多余的骨质。此骨孔的重要性在于可达到侧方前颅窝。另一个骨孔位于中线处,尽可能向前、向下,通常使用儿童型钻头,在额窦上开一小孔。单额入路时,第三个骨孔位于前两孔中间,眶缘上方5cm。双额入路时,需要在双侧关键孔及眉间中线处钻孔, 在眉间上方5cm处矢状窦上方或附近钻单孔或成对两孔。这一步骤可使用神经导航,以避开上矢状窦和(或)额窦。
然后游离硬膜,准备取下骨瓣。分离中线处矢状窦上的硬脑膜时要特别小心。用铣刀切开取下骨瓣。只要眶内容物未受累,无须切除眶顶。尽可能低地向下扩展骨窗非常关键,以免眶上区域的骨质残留,从而影响手术视野。如果额窦开放,要将其黏膜剥除,并以颞肌和浸有庆大霉素的明胶海绵(GelfoamTM,Pfizer Inc.,New York,NY)或取自腹部的脂肪填塞。
单额开颅时,硬膜切开时先于骨窗低位横形切开,再于外侧端弧形拐向后方。这种切开方式保留了汇入上矢状窦的额叶静脉,并可充分显露前颅窝。双额入路时,硬膜双侧切开。可能需要双重结扎并离断上矢状窦近端(图3.l C-F)。从鸡冠上离断大脑镰,逐渐牵开额叶。打开基底池释放脑脊液。
以常规方式关颅。使用4-0尼龙线(NurolonTM,Ethicon Inc.,Somerville,NJ)水密缝合硬脑膜。如果发现有硬膜缺损或额窦开放,可使用带蒂骨膜瓣沿脑底面铺放以闭合缺损,然后将硬膜缝于骨膜。可覆一薄层纤维蛋白胶以便于水密封闭。四周悬吊硬膜,并穿骨瓣行硬膜中央悬吊,以防硬膜外血肿。
骨瓣复位以钛板及螺钉固定,颞肌及其筋膜用3-0 Vicryl线缝合,帽状腱膜用3-0 Vicryl线间断埋结缝合,钉皮器对合头皮。
规避/损伤/风险
抢救与补救
结果和术后过程
术后注意事项
并发症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