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3-15 21:14 14
河蟹喜爱在水质清澈、水体丰富的水域栖息,属于杂食性动物。河蟹具有敏锐的视觉、嗅觉和触觉,一生要经历多次蜕皮或蜕壳。每次蜕皮或蜕壳后,个体和重量都会有所增加。河蟹是变温动物,水温在-1~30℃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pH值要求为7~8,水中溶氧量需达到4毫克/升。
青虾喜栖息于淡水和水草丛生的缓流水域,水深1~1.2米,溶氧丰富。青虾在白天隐蔽,夜晚活动觅食。食性广泛,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一生中需蜕皮20余次。在非蜕皮阶段,互残和被食现象较为严重。
鲢、鳙鱼生活在水域上层,以浮游生物为饵的滤食性鱼类。鳜鱼属底层鱼类,喜生活在静水或微流水等较洁净的水体,栖息在水草中,摄食以野生鱼为主。实行混养,既能吃掉池塘中的野杂鱼,又能充分提高池塘经济效益。
养殖池塘水深1.2~1.8米,面积以3330~6600平方米为宜,形状为长方形,长宽比1:3;池埂坚实不渗漏;池塘四周有5米以上宽的浅水滩脚。这样的池塘有利于河蟹、青虾的均匀分布。
池塘还要有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的水源和灌排分开的设施,每200~3330平方米水面配备水泵1台。池底淤泥为10~20厘米厚,夏季水生植物覆盖面应达60%,为蟹、虾生态混养创造较好的隐蔽条件。
鱼池干塘后,必须进行修整、堵漏及挖去过多的淤泥。在池塘四周滩脚下,开设1条宽4~5米、深30厘米的集鱼沟,且向出水口倾斜,便于干池时捕捉蟹、虾、鱼。池塘清整后、放种前15天,保留池水深10厘米,每667平方米用新鲜生石灰75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除野、消毒。
7~10天药性消失,漂白粉清塘,每667平方米用漂白粉5~10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5天后药性消失。清塘后10天,用筛绢网过滤,向池塘加水,使池塘水位控制在0.6米,以确保水生植物旺盛生长。新开池塘在注水后,每667平方米施发酵粪肥300千克,以培育浮游动、植物和底栖饵料生物。
这是蟹、虾早期生长阶段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关键。池水透明度以40~45厘米为好。
养殖池塘四周的浅水区栽种1米宽的水生植物水花生或蕹菜。池塘中间的浅水区可种植伊乐藻、轮黑叶藻、苦草等沉水植物。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30%~40%,夏、秋季节水生植物覆盖占整个面积的60%。
水域中还需设置“茶树窝”,它是蟹、虾优良的隐蔽场所。每667平方米水面应设置“茶树窝”8~10个,均匀分布在池内。每个树窝直径60~80厘米,干重7.5~10千克。
池埂四周内侧用硬塑板插入土10~15厘米,高出池埂50厘米,每隔0.5~1米用桩支撑,沿池四周设置塑料防逃网。
鱼种、青虾苗在2月前、河蟹在2月底前放养完毕。所放养的蟹、虾和鱼类都必须检疫和消毒,用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10~20分钟。
鳜鱼每667平方米放养15尾,异育银鲫100尾,花鲢10尾,白鲢30尾。青虾苗规格为1~3厘米,2月前放8~10千克;5~6月增放抱卵亲虾2千克。河蟹放养600只。
为适应河蟹摄食需要,池塘每667平方米应投放螺蛳300~400千克,它既是河蟹天然的优质活饵料,又可清除池内的残饵,是建立水域良性食物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养殖期间应采用全价颗粒饵料投喂,坚持“四看四定”的投饵原则。
夏、秋季节还需适当投喂南瓜、红薯等植物性饵料;进入8、9月,要增投含蛋白质较高的饵料,以育肥河蟹。
河蟹、青虾要求水质清新,要经常加注新水。前期每15~20天加注新水1次,生长旺盛期,每2~3天加注新水1次,甚至每天傍晚注水1次,做到勤注少换。经常用石灰调节水域的酸碱度,以满足河蟹、青虾的生长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每15~20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0克化水全池泼洒,同时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所用药物必须执行国家关于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要求。
河蟹长成后,以笼梢或晚间捕捉方式集中起捕,少量待干池捕获后出售。青虾坚持以“百脚笼”装捕或用三角抄网在“茶树窝”下常年起捕销售的方式进行少量成虾和虾苗。待干池后起捕销售和放养鱼类。待冬季干地起捕,销售。
连云港农业农村局 李冬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