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3-16 03:23 19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又称猫瘟或猫传染性肠炎,是由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肠炎。该病毒最早由法国学者Verge于1928年成功鉴定,1939年正式命名。自1984年我国首次从自然病例中分离到FPV,证实该病毒在我国流行,对猫科、浣熊科和鼬科动物构成极大的威胁。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FPV具有高度传染性,对快速分裂的淋巴组织、骨髓及小肠组织的细胞具有亲和力,从而使猫的免疫机能、骨髓造血机能和小肠的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动物可通过与患猫直接接触或通过接触污染的食物、食具、笼具等而感染。FPV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发生子宫内感染。康复猫排毒时间从数周持续到一年以上,且病毒在外界环境中非常稳定。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潜伏期为2~9天,之后出现临床症状。其临床症状与病毒的毒力、猫的年龄和免疫状况有关。幼猫有时呈急性发病,体温升高、呕吐,有时甚至不出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例呈亚急性发病,病猫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严重者脱水死亡。剖检后可见小肠黏膜出血,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小肠局部粘膜上皮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变扁平,隐窝消失,粘膜下层增厚,经免疫组化检测,可见FPV阳性反应。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流行特点、血液学检查可对猫泛白细胞减少症作出初步诊断。确诊仍需实验室检查,常规的病原检测方法包括FPV胶体金检测试纸条、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酶联免疫吸附性试验、病毒分离、电镜观察、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血清学检测方法有ELISA发血凝抑制试验和综合试验,但不能区分感染与免疫接种诱导的抗体。犬细小病毒可感染猫科动物,且临床症状、电镜观察、血凝试验及PCR检测等方法难以与FPV感染相区别,需结合基因测序的方法来区别CPV和FPV。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特异性疗法和对症治疗。特异性疗法常使用FPV单克隆抗体、干扰素、高免血清等。对症治疗主要是通过输液补充电解质和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和脱水,止吐,注射广谱抗生素可预防继发的细菌感染。疾病的后期可能会出现血便症状,可根据情况注射止血药物进行控制和治疗。与犬相同,若严重的败血症得以控制,且支持治疗时间足够长,许多患猫可以存活,可能存在肠套叠后遗症,导致康复动物发生持续性腹泻。血小板减少、低蛋白血症及低钾血症常会导致预后较差。
预防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对猫咪进行体检,及时接种疫苗。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猫咪感染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让猫咪健康快乐地陪伴在我们身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让猫咪们远离痛苦,享受美好的生活。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让我们共同守护猫咪健康,营造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