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3-16 15:10 29
水温波动:水温的急剧变化是导致观赏鱼不适、抵抗力下降,甚至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
水体污染:水体中鱼类过多,环境恶化,超出鱼的适应范围,可能导致发病。
饵料问题:饵料营养不均衡,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或饥饱不均,使鱼儿体质虚弱而致病。
操作不当:捞鱼时碰伤鱼体、折断鱼鳍或鱼跳落受伤,易感染病原体。
其他因素:受到从各个途径侵入的外来病原体感染。
1. 保持水温、水质符合饲养要求,勤换水和清洗滤棉,避免新、老水温差过大。
2. 保证饲料质量,饲料要新鲜、清洁、适口,投喂要定时定量。
3. 操作细心,避免鱼体受伤,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4. 易发病季节,容器、工具要经常消毒,用药后用清水洗净,消除残留药性。
5. 新购进的鱼与原饲养的鱼混养前应先进行隔离检疫。
病原体:粘球菌
症状:鳃部溃烂,附有粘液,严重时鳃丝溃烂形成圆洞,病鱼呼吸困难,死亡率高。
治疗方法:12.5mg/L呋喃西林溶液药浴30分钟,或12.5mg/L土霉素溶液药浴30分钟。
病原体:水型点状极毛杆菌
症状:体表粗糙,鳞片竖起,鳞囊水肿,内部积聚渗出液。
治疗方法:五万分之一的四环素溶液药浴1小时/天,2%食盐加3%碳酸氢钠溶液药浴10分钟/天。
病原体:产气单细胞或柱状菌
症状:体表溃烂,伴随水霉菌或钟形虫感染。
治疗方法:局部消毒伤口,并配合抗生素治疗。
病原体:细菌
症状:各鳍腐烂,皮肤干涩无光泽。
治疗方法:0.02g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分钟。
病原体:水霉和绵霉
症状:体表粘液增多,形成白翳。
治疗方法:2%-3%盐水浸洗,1次5-10分钟/天。
病原体:小瓜虫
症状:皮肤粘液增多,形成白点。
治疗方法:按使用说明使用抗白点虫药物。
病原体:斜管虫
症状:皮肤表面形成粘液层,鱼体消瘦发黑。
治疗方法:8mg/L硫酸铜溶液清洗15-30分钟。
病原体:鱼鲺
症状:鱼体急躁不安,食欲大减,瘦弱。
治疗方法:0.3-0.5mg/L敌百虫溶液药浴。
病原体:头槽绦虫、毛细线虫、六鞭毛虫
症状:头部出现小洞,寄生虫从洞里伸出来。
治疗方法:用棉签清除头洞里的烂肉,直至流出新鲜血液,用双氧水消毒。
病原体:钟形虫
症状:体表出现类似水霉菌的白色小棉絮,红色斑点或溃疡。
治疗方法:刮去寄生虫后,在患处涂抹优碘乳膏。
以上疾病及治疗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咨询专业兽医。
欢迎用实际体验验证观点。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