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3-24 00:34 3
发散性思维,就像一片广阔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正如百度百科所说,它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并呈现出发散状。比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这些都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然而,在理科的世界里,答案似乎总是唯一。但文科考试呢?它应该呈现出多样的回答方式,因为不同的人对文字的理解并不像数字那样单一。可是,当我们给出的答案超出了“参考答案”的范围,老师往往会拿出终极武器——说你的答案不得分。这真是太有杀伤力了。
“参考答案”确实提供了思路,但它们往往只限于纸面上的那几行字。其他的答案就得看老师的“酌情给分”了。因此,我们的思维经常被“参考答案”给框住,一旦发现自己想的不在其范围内,就会立刻删掉答案,然后想办法说服自己接受“参考答案”。
有没有想过,那些所谓的“参考答案”其实可能只是答案撰写人的个人意见?而且,凭什么他们就可以随意揣测文章作者的意图,我们就只能跟随他们的思路?讽刺的是,原作者自己根据文章列出的问题,都可能得零分。
那些被美化的青春故事与被严格审查的“青春期必吃的暗黑料理”,究竟是什么样的真实不允许被大众看到,但却处处时时发生?青春,伴随着青春痘和青涩的爱情,这些常被用来作为输出捞金的题材。美好的事情容易被买单,审核也容易通过。反而是那些能够揭露社会问题、引发人们深入思考的题材,在面世的道路上波折重重。
本应于2013年上映的电影《狗十三》因为过于真实揭露现实而被延迟至今,但也表明了内地电影市场开始对多元化题材的接受程度。
你擅长什么并不重要,因为那是“应该的”。我们经常被告知:拖后腿的才是“应该被关注的”。我们学会了去弥补那些我们不擅长的地方,而非研究擅长的。所以我们难以学会看到美好事物,并可能被那些不擅长却还需要尽力弥补的东西打击信心。
叫错老师的名字,表明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期的低参与度。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可能不如整天面对一群学生的老师多,他们更多知道的可能是上司领导客户的喜好,这可能没错,但颠倒了位置。
面对出于热爱而执意要选择物理小组的李玩,父亲在说错老师姓的情况下“好言相劝”,但仅仅是几句毫无说服力甚至让人讨厌的劝说之后,面对老师的“可能会保送”的,再无耐心,推开李玩自己动笔改成了英语小组。事后居然在校园里众多学生面前用钱来试图哄李玩。
“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之类的言论来搅乱孩子的正常成长过程并用职场套路去“补偿”,这是一种变相的来自家长且难以拒绝的侮辱,原来,自己的内心所爱只值几百块钞票。
今后,你怎么能让孩子学会去做世间面临的无数衡量?或者,钱可以摆脱一切,在金钱面前,你内心的选择不值一提,这样扭曲的价值观你一定要先于社会提前“喂养”孩子吗?
为何近年像“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做自己”之类的观点如此被推崇热议,甚至成为营销大号用来吸引流量的工具,因为从小没人教过我们这么做,直到看到那些所谓“成功人士”作为“成功秘诀”脱口而出之后。
在许多的世界里,小孩子的意志“应该”是由“经历丰富”的大人来支配。就像是在说,他们还不配拥有自己的思想。
家长很难对孩子认错,总觉得小孩子的情绪是不需要过分在意的,随便“哄一哄”就好了,甚至认为“都是为了你好”,这种敷衍性的沟通方式恰是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大人做错事,除了用另一个谎言来圆谎,就是用粗暴怒吼实而心虚的方式叫孩子懂事,还口口声声“都是为了你好!”
儿时几乎所有的奖励都是来自于漂亮的成绩单,而非是对日常生活细节中对美好人性体现的表扬,足以称之为“功利性人格养成记”。
在无数次对追求的挣扎与斗争中,我们学会了麻木接受那些父母想让我们接受的“应该”,学会了“妥协”。
诸如“这孩子咋还不懂事儿呢”、“我们是为了你好!”、“你是想逼死我们吗?”“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门门得100分!”
这可能是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以外的第二大矛盾体,也是贯穿我们整个童年的最大谜团。
面对开心邀请自己去“他家”玩的弟弟——继母的儿子,且没有人告诉他李玩是谁,李玩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爸爸已经是别人的爸爸,自己是那个被原生家庭抛弃且并未被新家庭接纳的孩子。就像走失的爱因斯坦,丢就丢了,没人试图寻找:可有,可无。
奶奶因夜晚寻找生气出走的李玩站在街头,导致李玩捂着被父亲打破流血的手被父亲暴打,并要求道歉;弟弟因玩耍将奶奶头打破却被哄被抱被举高高,而当李玩提出弟弟应该向奶奶道歉之时,却被父亲以“他还不懂事”这样的理由来反击。
明显拿着职场套路来对待自己的孩子,费尽心机,简直是无耻。其实只是想让李玩毫无怨言的去参加那个继母生的“素未谋面”弟弟的生日会。
蝙蝠迷路误入教室,李玩镇静地看着慌乱课堂中英语老师拍死蝙蝠并扔出窗外的平静面孔,想到了自己刚刚遗弃的假爱因斯坦,放学后找回并真正接受了它。
父亲拿着会准时带李玩去心心念念的天文展览做诱饵去参加酒局,李玩也很“配合”父亲的“工作”,但得到的却是父亲“理直气壮”的失信。
得知父亲没有把“犯错的”假爱因斯坦送进狗肉馆,而是送进了流浪动物收容所,导致狗狗被遗弃不进食死亡之后,反而对父亲道谢,说明李玩开始“懂事”了。
路上见到走失的真爱因斯坦被新主人牵着,淡定地转身走开,但却在无人的街角失声痛哭。既是对确认它还好好活着而开心,也是因为不得不离开它而悲痛。
如果你拥有不寻常技能或者去做不寻常的事情,很可能被认为“不正常”,因为“正常”这个真理是掌握在那些随波逐流的人手中,而这些人,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