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原生态宠物号 2025-01-04 16:49 57
本文优质度:★★★★★★★★★:数★+ | 推荐指数:★★★★★
导读:和欧美不同,我国宠物市场线上渠道占比很高,目前已经超过40%,而且。考参以位各给,例实和据还在增长。面对这一形势,线下门店还有钱赚么?它们的盈利能力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本文通过线下考察,结合具体数据和实例,给各位以参考。
阅读这篇文章:解了将你你将了解:
2018年,国内猫&狗数量已经达到9000万只,整个宠物市场规模达到1700亿。
在这个过程中,宠物线上渠道在电商崛起大背景下快速发展,诞生了一批线上宠物食品和用品品牌。
比如做主粮的比瑞吉、耐威克,做用品的pidan、小佩,做保健品的卫仕等。
线上渠道在整个宠物商品市场占比接近40%,构成了我国独特的宠物渠道特征。
与此线下市场尤其是专业渠道(宠物店)仍然是宠物行业最主要的销售渠道。
但比起线上渠道的顺风顺水,国内宠物线下渠道的发展就要曲折得多。
美国的线下宠物连锁店PetSmart市占率达到38%,第二名Petco占有率也达到了24%。
而国内不管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宠宠熊”,还是现下备受资本关注的一些项目,都还处于发展初期。
由于居住环境(国内公寓/国内housue)、购物习惯(电商和线下)和发展阶段(初级阶段对成熟阶段)的不同,国内宠物店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 摸索自己独有的模式。
2010-2020年国内宠物行业市场规模电商仍是第一大渠道
一、独特的渠道特征:“电商+专业渠道”为主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宠物行业最上游的是宠物活体养殖及交易。
中游包括宠物食品、宠物用品的生产及销售。
下游则是宠物服务,包括宠物医疗、美容、培训等。
宠物行业上下游
1)宠物食品作为最基本需求,是目前宠物行业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比34%,其中宠物主粮占比将近60%。
2)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的需求之后,宠物服务中的“刚需”宠物医疗占据了23%市场,是第二大细分市场,宠物用品和服务分别占比16%和15%。
3)而宠物行业上游繁育市场整体还比较混乱,标准化程度低,在线下交易货损等不易控制,还在发展初期。
宠物行业各细分市场占比
从渠道业态来看,宠物行业可以为分为线上和线下2种业态,其中线上渠道即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渠道;
线下渠道包括医疗渠道、商超渠道和专业渠道(宠物店渠道)。
根据前文宠物市场消费分布图,宠物服务、医疗、活体销售加起来占比50%左右,这部分主要通过线下渠道销售;
而宠物商品(食品和用品)在线上和线下渠道都有分布。
2017年宠物商品销售线上占比73.6%,线下占比26.4%(根据2017年《宠物行业白皮书》)。
宠物食品线上渠道占比44%,线下渠道占比56%(欧睿国际数据显示),线上渠道快速增长。
各国宠物用品线上线下销售占比
虽然一个是食品数据,一个是商品数据,数据来源不同,但都印证了一点:我国宠物消费线上占比非常高。
对比一下全球前两大宠物市场美国和欧洲就更加明显,欧美的宠物商品消费线下渠道占比超过90%,而我国至少占了40%以上。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国内宠物行业具有独特的行业和市场环境造成的:
国内宠物行业快速发展阶段与电商发展阶段基本重合。
根据宠物食品的数据来看,国内宠物市场快速发展是从2013年至今,而这段时间也正好是电商渠道快速发展的阶段。
相比于线下渠道的不完善及高成本,线上为国内宠物品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渠道。
宠物市场高速发展阶段吻合电商渠道发展
宠物商品尤其是食品和用品本身标准化程度很高。
而且像主粮、猫砂等具有一定重量,本身非常适合线上渠道购买;
第三,80/90后占整个养宠人群的75%左右,这是一批被成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人群,他们已经非常习惯线上的消费习惯。
而且随着80/90后乃至00后在养宠人群中占比越来越高,线上消费在宠物商品销售中仍将保持较大占比,未来将与线下渠道持平甚至超越线下渠道。
我国养宠人群年龄构成及婚姻状况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具体到更细分的渠道来看,根据下图不难看出,美国主要以“商超+专业渠道”为主,而国内以“电商+专业渠道”为主。
中日美三国宠物食品渠道存在明显差异
线下渠道中,主要包括医疗渠道、专业渠道、商超渠道。
其中专业渠道主要是指专门为宠物提供商品和服务的门店(包括宠物医院和宠物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居住环境及消费习惯差异,商超渠道在美国占比非常高,但在国内占比很低。
根据欧睿国际数据,美国宠物食品消费有50%来自商超渠道,而这一比例在国内仅10%,但国内专业渠道占比达到30~40%,是仅次于线上的第二大渠道。
二、线下渠道盈利能力
宠物店调研,盈利能力不容乐观
国内线下专业渠道以宠物店和宠物医院为主。
根据行业数据,2018年我国线下宠物专业渠道有5万-6万家,其中宠物医院约1.8万家。
最大的是瑞鹏股份,在与高瓴资本合作整合之后也只有1200家左右。
而宠物店就更加零散,目前仍然以单体门店(夫妻老婆店)为主。
宠物医院进入门槛高,而且是宠物服务中的刚需,市场容量和发展速度都非常好。
现在基本上被大资本圈地整合,这里不做详细分析。
线下渠道另外值得关注的一块是宠物店,包括:
而美国最大的宠物专业渠道PetSmart在全美有1498家门店,在线下渠道市场占比达到38%;
第二大Petco有1417家门店,占比24%。
国内宠物门店类型 & 面积情况
来源:pet fair ; 兴业证券研究所
为了对国内的线下宠物店的发展情况有个真实的了解,我们对上海地区的部分宠物连锁店及单体店进行了调研。
① 小佩宠物(社区街边小店)
“小佩宠物”在线下(也有线上业务)主要定位宠物社区店。
通过在社区周边开设宠物店,为周边提供宠物洗澡、寄养等服务,并销售宠物食品和用品。
门店面积一般在50㎡左右,配备4~6名员工,目前在上海有80余家门店。
小佩的洗护和寄养价格都在100元上下,各个犬种价格不一。
以小型犬泰迪(占比较高)为例,单只洗护价格约80元。
根据对“小佩宠物”古北店、安远店和张杨路店进行调研,门店服务与商品销售比例大约为6:4或者5:5,商品销售很少能超过40%。
服务主要以宠物洗护为主,还有部分寄养服务。
小佩宠物(古北店)
那么“小佩”的盈利状况如何呢?
根据调研测算,小佩1个月的单店收入在7万元左右,其中服务收入占到了60%。
整个门店运营费用5万元,人员工资在整个收入中占比达到了40%以上,最终算下来整个门店净利润2500元。
一旦销售的商品或服务略有下降,那么整个门店将处于亏损状态。具体情况如下:
② 宠儿宠物(购物中心停车场大店)
宠儿宠物主要开在购物中心停车场,为宠物提供高频刚需服务及产品。如宠物洗护、宠物食品、用品销售等, 店内还有宠物活体销售。
宠儿单店面积在200~250㎡左右,配置人员5~10人。
“宠儿宠物”杨高南路店
根据我们对宠儿宠物(杨高南路店)及宠儿宠物(古北家乐福店)的调研,宠儿宠物商品和活体销售收入及服务收入的比例约为1:1。
根据杨高南路当天调研的情况,推测一天洗护的宠物数量在20只左右。
根据该店盈利模型,整个门店月收入13万元,固定成本8万元,其中人员工资占比29%,当月净利润7000元,处于微盈利状态。
具体情况如下:
③ 宠物梦公馆(夫妻老婆店)
宠物梦公馆位于浦电路上,提供宠物洗护、寄养服务以及商品和活体销售。
门店面积40~50㎡,店内有2名工作人员,相当于我们平时说的夫妻老婆店。
宠物梦公馆(浦电路店)
通过该店模型可以看到,该门店月收入4.5万元,其中固定成本2万元,剩余利润9500元,但此处主要是未算人员工资,如果以每人7500元工资计算,整个门店也是亏损的。
具体情况如下:
三、宠物店为什么盈利难?
宠物保有量低+线上渠道发达+线下服务成本高
那么开宠物店究竟是不是个赚钱的生意?
归根结底,宠物店还是属于线下零售业态,对于这类业态,最简单的就是看坪效和人效。
宠物店与其他线下店坪效对比
根据上述一个大致数据其实可以看出来,宠物店目前的坪效在线下零售业态中并没有优势,更谈不上暴利行业。
线下业态还有个重要指标是人效,尤其是针对以服务为主的线下店,人工成本才是“大头”。
而宠物店单个美容师月工资可以达到8000以上,但服务的宠物数量却是有限的,可见其人效不会太高。
经过对上述几个类型的线下宠物店调研发现,不管是社区店、还是停车场街边店,亦或是夫妻老婆店。
我们调研的几类门店盈利模型并不乐观,基本处于微盈利或者亏损状态。
总结下来,有几点原因:
1.宠物保有量低,覆盖半径限制在3公里内。
相较于线上,线下门店最大的一个特征是覆盖半径有限。
比如生鲜店覆盖半径1公里,宠物店一般覆盖半径在3公里以内。
上海是国内养宠人数排名前三的城市之一,根据我们从房产中介了解到的情况,以及百度地图上提供的数据。
以上海浦东新区民生路为圆心,其周边半径三公里内的覆盖小区数量约为120个。
按照6%的养宠比例计算(全国养宠比例平均数),假设平均每个小区1000户,其范围内养宠家庭数量有1.8万户。
再根据线下调研及行业数据,目前线下门店服务主要以宠物狗为主(猫的服务需求较狗要小很多)。
根据行业白皮书宠物狗在整个宠物中占比46%,假设其中50%会到线下服务(要知道,不是每只宠物都会吃主粮和到线下享受服务。
我国宠物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根据宠物主粮的市场规模,2017 年我国“真正吃宠物主粮的宠物”约 3100 万只,是我们通常行业数据的1/3)。
那么该区域内覆盖的有效的服务数量为1600只左右。
单个宠物线下店覆盖数量
从下述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半径3公里范围内,中间已经跨江跨桥,事实上一个宠物门店是很难覆盖这个距离。
而我们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一般有效距离在1~1.5公里是比较常规的。
我们假设一个宠物店在覆盖范围内占有20%的市场份额,那么其服务的有效宠物数量就是330只左右。
假设这330只宠物每个月到店进行一次服务,那么该店每天服务的宠物数量为11只。
民生路附近小区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已经算是全国养宠比例及住宅区密集度都非常高的了,其3公里内的宠物保有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如果是放在三四线城市,那么其3公里内的住宅密集度、养宠比例以及宠物到线下进行服务的比例都将下降。
2.宠物服务人效低,人力成本高。
目前国内大部分宠物店都会提供宠物服务,其中最基础和高频的就是宠物洗护,宠物服务在整个门店收入构成中一般占比在40%~60%之间。
相较于国外,这个比例非常高了,以PetSmart为例,到2014年其服务占比也不到10%。
PetSmart收入结构
服务一方面具有引流作用,这也是很多宠物连锁店提供服务的主要原因,但服务赚钱却是很难的。
以上海地区为例,像小佩等宠物店美容师单月工资在7000~8000元左右,加上10~20%的绩效提成及五险一金等,单人成本可能达到9000~10000元。
我们假设单只宠物洗护均价为80元,如果除去香波、水电等单只毛利60元,那么意味着每个月至少要多洗166只狗(平均每天6只)才能保本。
而根据调研,目前美容师一天的产能上限也就在6~8只。
3.线上分流明显,线下引流能力弱。
相较于欧美国家,国内宠物店面对的一大困境是,我们的电商发展得实在太好,宠物商品在线上的占比太高,这让线下的商品销售变得困难。
大部分宠物店希望通过服务来引流:
如果是夫妻老婆店,可以通过提高人效,压缩人力成本来支撑整个门店模型,主要是从人员工资里面抠出来的利润;
但如果是连锁店,其覆盖区域有限,人效低,占比一旦超过30%,门店的盈利能力会越来越弱。
如果不能单纯依靠服务来引流,那么门店如何通过其它方式引流或者增加商品销售就变得重要。
根据我们的调研和研究,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有几种方式可以探讨:
将本店开设在自带流量的地方,如商圈店等。
目前很多宠物店都是社区店的模式,但是宠物吃饭和服务不是我们的一日三餐,社区的流量是很难支撑起来一个宠物门店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将门店开设在自带流量的地方,比如Shopping Mall等。
但这类门店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是高昂的租金。“宠儿”将门店开在地下停车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方法是开小店或者专柜来降低租金。
对于开在商圈店的宠物店,尤其是大店还有一个苦恼,商圈店不适合做服务(宠物不好进入)。
那么怎么实现商圈内的引流以及平衡高昂的房租,一些宠物店会引入活体交易。
一方面引流,另一方面活体交易的毛利可以达到70%以上。
但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活体质量不稳定,重决策,超过3个月未卖出基本就算货损,需要自己承担成本。
因此活体交易目前在国内市场环境也还不成熟。
宠物店O2O:线下做品牌,线上做销量
对于品牌方而言,还有一个思路是,在线下流量较大的地方开店。
如ShoppingMall等,门店面积不需要太大,主要目的是做品牌,单店维持盈亏平衡即可(所以门店不能大,人员不能多),打通线上线下,线上来实现销售。
宠物医疗与宠物食品是宠物最基本的2项需求。
相比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宠物医疗显然是门槛高、利润也高的细分赛道;
相比宠物美容洗护,宠物医疗能够覆盖的面积更大。
这个可以类比宠物医院与宠物店的覆盖半径,增加宠物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宠物店的覆盖半径,从而来吸引更多流量。
PetSmart最初的定位就是“低价量贩式销售模式”,通过前店后仓的模式来缩减人力成本,并在该模式下实现全国扩张,成为全美最大的宠物连锁店。
而后引入服务,但它最开始做的并不是洗护和寄养,而是与美国连锁宠物医疗机构巨头Banfield合作,到2013年,PetSmart共有1200余家门店,其中816家门店中开设了宠物诊所。
PetSmart发展历程
四、国内能否诞生线下宠物店连锁品牌?
宠物保有量低,覆盖半径有限
宠物服务人效低,人力成本高
线上分流明显,线下引流能力弱
基于以上原因,看起来线下宠物店要突围似乎困难重重,那么国内能否诞生PetSmart一样的线下连锁品牌呢?
我认为答案是乐观的。
首先宠物服务和宠物医疗等只能在线下进行,其次虽然线上商品销售占了很大优势,但线下市场仍占有40%左右的份额,线下市场还有机会。
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模式会成功,但是我认为能够跑出来的公司,一定是迎来了一些变化或者契机,或者要解决了一些模式上的痛点:
①整个宠物保有量提升,宠物消费意识增强。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也并非我们主观可以解决的。
②门店开设位置在商场等有自然流量的地方,解决引流问题。
③增加基础的医疗服务,突破覆盖半径,提升利润空间。
④降低服务比例,加大商品的销售占比。比如通过在商场等流量大的地方开店树立品牌,打通线上线下(O2O),通过线下做品牌,线上做销量。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欢迎留言和长城君交流。
调查动机
环卫工人,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人,更是城市有序运转不可或缺的功臣。在街头一个个熟悉身影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而欲知的劳动者故事?
有一群人,他们起早贪黑,忙碌在城市角角落落。不论何时何地你都可能与他们擦身而过,可你是否用心去关注过他们?哪怕一个简单的问候,一个致敬的眼神……
他们就是被誉为“城市美容师”的环卫工人。在上海这座管理精细化、消费水平高的超大城市,他们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期盼,又有哪些心里话想说?
“五一”节前夕,《法制日报》记者赴上海市黄浦、徐汇、长宁等区,通过街头随访和定点寻访,就环卫工人生存现状和市容环卫体制改革现状进行调查。
生存现状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王龙显然是环卫工人中的“状元”,去年,他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农民工”,户口也由老家安徽迁入上海。
“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难以置信的。”王龙对自己的现状显然非常满意,“前几年,把老家房子卖了,用多年积蓄在上海买了房,现在户口解决了,孩子读书问题也解决了。”
清晨5点,王龙来到位于南京路的“道班房”。他现在是班长,管着100多号人。5点半,其他工人陆续签到,各就各位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这里实行三班制,确保24小时都有人在岗。
黄浦区有着“上海心脏”之称,商业网点密集,人流量特别大,持续时间长,重大活动多,环卫工人要随时随地将垃圾清理干净,确保垃圾桶不会满溢。记者注意到,他们腰间都绑着一排口袋,装着各种装备:小铲子、清洁液、刷子、毛巾。
“小铲子是用来铲口香糖的,冰淇淋、呕吐物要用清洁液才能搞干净。”王龙说,“我和妻子都是环卫工人,一起上班,一同回家,看着干净的街道,感受小家庭的温馨,真的特幸福。”
姚卫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他是一名驾驶员,每天负责到中转站收集垃圾。前两天,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好事:从60桶合计5吨左右的垃圾中帮人找到了一颗2克拉钻石。
“对于常人来讲,这几乎是一件恐惧到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我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搞定了。”姚卫国说,垃圾收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几分钟内我就把排查范围缩小到了5桶垃圾,这叫专业人干专业事。
“环卫事业养育了我们,那就要懂得感恩,不要说钻石这么贵重的东西,就算其它小东西,只要市民求助,我都会竭尽所能。”说起这些,56岁的姚卫国显得有些激动。他说,帮助人是一件光荣的事。
49岁的李丽还有几个月就退休了,长宁区仙霞路这段500米的街道她已经扫了整整15年。
李丽是江苏泗阳人,现在除了儿媳在老家待产,一家人都在上海,老公当保安,儿子在宠物店上班,收入虽不丰厚,日子却过得舒心。
“退休后帮着带孙子,儿媳就可以上班了。”和记者交流了半个多小时,李丽始终戴着口罩,她说,这个口罩戴了15年,几个月后终于可以摘掉了……
在黄浦、徐汇、长宁等区,记者还随机采访了13位环卫工人,他们普遍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也比较安心。不过,他们希望收入和待遇能再提高些,保障力度再大些。他们还希望,社会各界应当给他们多一份理解和尊重,比如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垃圾进桶要分类等。
保障现状
“安心养伤吧,医疗费不要担心,事故对方有保险,公司也正在给你走工伤报批手续。”前来探视的公司领导安慰陈和珍说。
陈和珍是黄浦区的一位环卫工人,前不久,她在回家路上发生事故,一辆轿车把她撞飞数米。正当一家人为医疗费一筹莫展时,她所在的环卫公司及时垫付了医药费,还启动了工伤报批手续。
陈和珍是幸运的。那么,上海其它地区的环卫工人保障现状又如何呢?记者从环卫工人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安全保障和法治保障四方面做了了解。
“月工资5000元左右,工作稳定,具备还款能力。”王龙见到记者时,正在为工友办理购房按揭开具收入证明。他说,这种证明可不能弄虚作假。
王龙所在的欣谊环卫公司给了记者一份员工福利待遇情况说明。上面显示,环卫工人工资由基本工资、加班费、餐贴、环贴、绩效、技能津贴、社保补贴等构成。一般而言,道路清洁工每月到手工资为4500元左右,垃圾运输驾驶员会略高一些。除此之外,每年夏季会增发高温补贴,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也有劳务补贴,每年还有年终奖。
与黄浦区相比,长宁区的工资水平较低。几位接受采访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每月到手工资为3700元左右,其余补贴无从谈起。
卢师傅在长宁区干了16年,以前每年都会涨点工资,今年却被告知每月要降560元,这对于收入微薄的他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他说,在上海这样的地方,像他这样的收入水平,过日子就难了。
记者在几个区调查了解到,上海市环卫工人的年收入一般为4.5万元到9万元不等,造成差距的主要因素为地域不同、岗位区别和工作量不等。
在社会保障方面,上海从2011年开始就要求环卫公司按劳动法规定给工人缴纳“五险一金”。上海社保部门还规定,外来务工人员缴纳养老保险满15年后退休可以转回老家,按当地标准领取养老金。
李丽说,目前她的养老金只缴了7年,退休后无法到本地续缴或补缴,只能选择一次性支取,也就一两万元,退休后无法享受养老保障。姚卫国则告诉记者,上海户口的未缴满15年,可以一次性补缴,不影响退休养老。
医疗保险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和沪籍员工存在制度和政策上的区别。
在安全保障方面,上海市各区不尽相同。比如劳保用品发放,黄浦区就非常齐全,而有的区连扫帚这样的劳动工具都得自己购买。卢师傅告诉记者,“公司只发冬夏两季工作服和鸭舌帽,有时两年一发,有时一年一发,其它工具都得自己准备”。
法治保障方面主要体现在依法用工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环卫工人的劳动合同普遍为一年一签,大部分区操作规范,个别区则存在违法情况。卢师傅说,他们签合同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空白合同上按手印,之后就没他们什么事了,签好的合同也拿不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环卫工人的保障水平在上海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呢?
改革现状
3月26日,长宁区3家名为“高洁”“东联”“西联”的环卫公司同时发布一则通知,称由于调整作息时间,早晚餐津贴和加班费予以取消,共计每人每月560元。此事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长宁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通知发布3天后,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勒令3家公司重新核算,补发津贴,有力维护了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
也正是这一事件,暴露出长宁区环卫用工制度改革后的保障缺位问题。
记者辗转取到一份长宁区环卫工人劳动合同,发现甲方并非发通知的三家环卫公司之一,而是一家名为“新展”的人力资源公司,也就是说长宁区的环卫工人都是新展公司劳务派遣的。
“既然是劳务派遣,环卫公司就不具备对工人管理、培训和权利保障的责任,因此才会有劳务公司侵害环卫工人权益的问题。这次如果不是区委、区政府及时出手,环卫工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长宁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市容环卫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一直都由政府承担供给,但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污染治理任务的加重,原有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2004年,上海市开始推进市容环卫管理体制改革,以解决单一财政投资经费不足的困境和行政性垄断供给导致效率低下的难题。
“当时改革的核心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卫生的期待和要求。改革最大的变化是成立了环卫公司,体制上虽依旧隶属市容管理局,但运行模式却引入市场化机制。”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纪委书记葛军说。
在这次改革中,环卫工人由事业编制改为企业编制,收入待遇和权益保障得到平稳过渡。然而,与公交、教育、医疗等市政公用事业相比,市容环卫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滞后,也无先例可循,于是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记者注意到,上海市现存的环卫公司基本处于“半事业半企业”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工作量大、重要任务多,企业一旦完全脱钩就容易指挥不动,影响工作大局;二是各地区之间存在利益保护,企业跨区竞争一时难以推开;三是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
在这一背景下,劳务外包和劳务派遣就应运而生,这种方式既可以让环卫公司甩掉人员管理这一包袱,又能让劳务派遣公司“合规合理”盈利。
记者在长宁区采访时了解到,该区三家环卫公司均与新展公司签订了劳务派遣协议,环卫工人的工资、津贴、待遇等均由该公司发放,但实际工作则由环卫公司安排,管理规章制度也由环卫公司制定。
“市政拨款是定额的,劳务派遣公司要‘生存’要‘盈利’,势必需要压缩成本。于是降低工人保障水平就成了首选之举。”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童潇告诉记者,其实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是有规定的,劳务派遣只能作为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工作岗位的一种补充,从这个意义上看,环卫公司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劳务派遣形式是可以的,具体而言不能超过员工总数的10%。
童潇认为,从更广泛意义上看,市容环卫行业市场化的核心是要解决单一供给和完全市场竞争的问题。今后,希望政府部门要鼓励环卫公司跨区承接业务,相关公共项目可以通过公开公平的竞标,寻找到更为合适、服务水平更高的环卫公司。这样既能让优秀人才向优秀公司聚集,也能在竞争中通过提高营收收入来不断提高环卫工人的收入待遇和保障水平。
他还建议,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应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格局,今后完全可以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平台,鼓励环卫公司走出上海,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和模式输出到其它地方。
(应当事人要求,部分环卫工人为化名)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 席锋宇 常煜 范琳松 岳铼)
Demand feedback